張純如父親張紹進去世:他一直是女兒的榜樣

2025-03-18
門睿

青年时期的张绍进。图源:美国南京学会


1997年,美國華裔作家張純如出版書籍《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震動世界。英語世界的人們瞭解到了侵華日軍在南京犯下的殘忍暴行。


對於這位生於美國、長於美國的華裔青年來說,發生在遙遠故土的暴行自童年起就“一直深藏於心”。


張純如自幼就聽父親講述兒時親歷戰爭的故事,那些慘痛的講述成為她日後探索南京大屠殺真相的動機。


而父親張紹進秉持理想主義的人生追求,也成為張純如伸張正義的精神力量。她曾說,“我的父親是我的榜樣。”


美國加州時間2025年1月25日清晨,張紹進在家中去世,享年88歲。據悉,去世後,他被埋葬在張純如身旁,回到他引以為傲的女兒身邊。


生於戰火紛飛的年代


1937年,張紹進出生於江蘇宿遷。那一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大地陷入戰火摧殘。


日軍鐵蹄肆意踐踏,在南京大屠殺發生前,還不滿一歲的張紹進隨父母撤離至重慶,在那裏度過了整個童年。


跳房子、滾鐵環、放風箏、打彈珠……那時的張紹進經常在家附近與小夥伴玩遊戲。但生逢戰爭年代,小小年紀的張紹進也感受到戰爭的殘酷。


小學時,張紹進的老師和父母曾給他講述過日本侵佔南京時的慘狀,這段歷史深深刻在他的記憶裏。他也在為人父後,將這段記憶講給自己的孩子聽。


年幼的張紹進也親眼見過被轟炸的慘狀。


那時,日軍連年對重慶展開空襲。張紹進一家住在郊區,每當日本軍機來襲,防空警報拉響,他就在母親的帶領下躲進家附近的一座天然溶洞,等到警報解除才能離開。


直至日本投降的消息傳來,人群歡呼,鞭炮響了一整夜。第二天,張紹進看到重慶的報紙上寫滿了這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2015年,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78歲的張紹進再返重慶。曾經為他提供庇護的溶洞已被開發成名為仙女洞的旅遊景點,站在故土上,他用重慶話說:“重慶是我人生記憶開始的地方。”


理想主義的科學家


抗戰勝利後,張紹進開啟了學術之路。


951年,張紹進隨母親到中國臺灣,隨後以聯考甲組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中國臺灣大學物理系,後考入臺灣清華大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


獲得物理碩士學位後,1962年,張紹進獲得哈佛大學獎學金赴美深造,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利安·施溫格(Julian Schwinger)。


1967年,張紹進獲得博士學位,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開展高能理論物理研究。兩年後,他進入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物理系任教。在那裏,他從教30年,直至1999年退休。


學術之路上的張紹進保持著對物理學與物理教育的純粹熱愛。


張紹進退休時,女兒張純如寫下文字稱:“我的父親也是我的榜樣。他或許是我見過的最理想主義的人——如今世上,像他這樣只是為追求知識而非個人企圖的人已極為少見……金錢、權力、社會地位——所有這些對他來說都毫無意義,只要能安靜地享受智識生活,做他最喜歡的兩件事——研究物理學和教育年輕人——他就滿足了。”


誠如張純如所述,在學術上,張紹進發表了近百篇論文,主要集中於高能粒子理論物理領域。其著作《Introduction to Quantum Field Theory(量子場論簡介)》是物理學領域的重要教材。


作為教師,他治學嚴謹,敬業精神獲得廣泛尊敬。他屢次獲伊利諾伊大學物理系最佳教師獎,曾任美國物理學會會員,獲中國臺灣大學物理系傑出校友獎,是全球高能物理領域的關鍵人物之一。


张绍进一家。图源网络


始終為女兒驕傲


1964年,張紹進與同在哈佛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專業博士的張盈盈結婚。1968年3月,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兩人為這個女兒取名“純如”,象徵著純真、如真。


張純如出生2年後,她的弟弟張純愷也出生了。為了讓孩子們學好中文,張紹進與張盈盈在家中只講中文。


1973年,張紹進進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工作數月。當時,張盈盈與孩子們也隨他前往歐洲,遊覽了倫敦、巴黎等著名城市。在歐洲期間,為保證學業,張純如還在日內瓦讀過學前班。


張純如幼年時就對“尋根”自己的華裔身份十分有興趣。張紹進曾說:“純如小時候常常問我們,你們在我這年紀的時候在幹嘛?”於是,他便將兒時抗戰逃難的經歷將給女兒。


“在我的孩童時代,我的父母就和我說了南京大屠殺。他們說日軍的屠殺非常殘忍,南京血流成河。當時聽了,我很難去想像那個場景,我很想知道更多相關事蹟。”張純如曾在採訪中回憶道。


张纯如初中时用中文写的日记手稿。吴侃 摄


大學時期,原本讀電腦和數學專業的張純如想要轉專業到新聞系。出身理科的父母非但沒有反對,反而很支持。轉到新聞系後,張純如用僅1年的時間就修完了所有專業課程,按時畢業。


在學校時,張純如就拿到《新聞週刊》的實習機會,隨後又在《芝加哥論壇報》、美聯社做過記者,也為《紐約時報》寫作稿件。


1994年,張紹進與張盈盈接到女兒的電話,當時已經轉型為作家的張純如表示,決心要寫一本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書。兩人聽到後非常支持,鼓勵她去尋找、講述南京大屠殺的真相。


為此,張純如飛赴北京、上海、南京收集史料,做調查。這期間,張紹進和張盈盈耐心陪著女兒,仔細讀她寄來的信,給她建議,也為她日漸消瘦的身體擔心。


《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成稿後,張紹進夫婦比張純如還高興,他們知道女兒付出了多少心血,於是把這本書看作自己的“親外孫”。


1997年12月,《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在美國發行,一經上市就轟動全美,曾連續10餘周成為《紐約時報》暢銷冠軍,被哈佛大學教授威廉•柯比稱為“人類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英文著作”。


“讓大家知道人類在什麼情形下,會做到些什麼事情,大家才會有所警覺和準備。”談及女兒這部作品,張紹進曾說,“如果不把這些事情寫出來,我們下一代不知道的話,這種事情將來有可能再發生。”


至於寫出這部作品的女兒,張紹進曾在紀念活動中說:“直到現在,我們也為她驕傲。”


张绍进与女儿张纯如合影。图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接過女兒的接力棒


《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發行後,張純如遭受了日本右翼勢力的騷擾和威脅,她曾對朋友說,自己一直生活在恐懼中。


後來,張純如不幸患上抑鬱症。2004年11月9日,她在車中開槍自盡,年輕的生命終結於36歲。


失去女兒的張紹進夫婦深陷悲痛。張紹進形容,女兒去世後,他與張盈盈“第一年幾乎每天只做一件事——撕日曆”。


200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张绍进、张盈盈(左)为女儿张纯如雕塑揭幕。(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2006年,重新振作起來的張紹進與張盈盈決定做些什麼,繼續女兒未竟的事業。


於是在張純如的38歲生日當天,“張純如紀念基金會”成立了,旨在繼承張純如未盡志願,促進西方社會對包括中國抗戰在內的二戰亞洲戰場的瞭解,積極推動這段史實載入美國公立學校教科書。


張純如基金會每年都會選送美國教師到中國親身感受日本侵華的歷史,讓他們通過一個個紀念館、遺址去瞭解那段慘痛的歷史。


此後,張紹進與張盈盈就在忙碌中緬懷女兒。


配合基金會舉辦的“紀念張純如徵文比賽”、協助拍攝記錄張純如生平的電影《張純如》和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的電影《南京》、將女兒的部分遺物捐贈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與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他們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止。


2012年,张绍进、张盈盈夫妇作《张纯如的精神》演讲。图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2015年,在張純如生前居住的聖荷西市,張純如紀念公園落成,很多義工定期到公園內清潔打掃。在那裏,他們經常能見到張紹進和張盈盈,或是探望志願者,或是與志願者一道清潔公園。


2017年4月張純如紀念館在江蘇淮安開館,紀念館籌備過程中,張紹進和張盈盈提供了很多張純如的遺物和史料。此後,他們多次返鄉,不僅捐贈了大量文獻資料,還贈送了許多珍貴文物。


张纯如纪念馆展陈区以“不能忘却的纪念”为主题。张纯如纪念馆供图


此外,張紹進和張盈盈每年都會與美國矽谷的南京僑胞一起,悼念南京大屠殺中無辜遇難的同胞,以實際行動守護歷史記憶。


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裏,張紹進的身體日漸虛弱,張盈盈和兒子在他身邊,陪伴照料。


有報導稱,張紹進逝世後埋葬在天堂之門(Gate of Heaven)墓園,就在女兒張純如的身旁。


時隔20年,作為榜樣的父親,又回到了他為之驕傲的女兒身邊。

来源:中國僑網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