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僑機工後人吳雲清:深入這段歷史,我讀懂了爺爺當年的選擇

2025-09-24
世界僑報

日前,舞臺劇《赤子青春》在雲南省大劇院上演,該劇講述了抗戰期間3200多名南僑機工毅然歸國,在險象環生的滇緬公路上守護抗戰“生命線”的故事,深深觸動了現場觀眾。


吳雲清


南僑機工後人吳雲清是該劇的總策劃之一,多年來她致力於挖掘、整理和講述南僑機工的歷史。近日,吳雲清接受中國僑網“華人故事”欄目專訪,講述爺爺孫其文作為南僑機工回國抗戰的往事。


“如果讓我再選擇一次,我還是會這樣選”


“直到爺爺去世多年後,我才開始真正瞭解並懂得他的一生。”吳雲清說,通過爺爺早年間的信件以及母親的描述,再加上她查閱了相關史料,零散的記憶片段終於串聯起來。


吳雲清的爺爺孫其文1914年出生在馬來西亞柔佛州麻坡,父母經商,家庭條件不錯。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南洋華僑組織起來,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他們捐款支援祖國抗戰,同時反對銷售日貨,將所有收集的日貨交給南洋華僑抗敵委員會集中焚燒。


孫其文。(受訪者供圖)


當時孫其文在馬來西亞一家工廠當司機,他積極參加籌賑會的活動,因為中文說得好,還帶領學生在街頭宣傳抗日救亡。1939年2月,陳嘉庚以南僑總會的名義發佈《徵募汽車修機駛機人員回國服務》通告,在華僑中動員會開車、修車的青年回國,通告發出後報名者不斷。


孫其文是家中獨子,而且那時已成家並育有一子,在報不報名的問題上陷入兩難境地。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他終於下定決心,瞞著家人悄悄輾轉到新加坡報名,參加第六批“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他被分配在西南運輸處13大隊39中隊,在滇緬公路上運輸軍用物資。


吳雲清說:“當時滇緬公路的情況比爺爺他們想像的更加艱險,山道在崇山峻嶺間盤桓,駕車稍有不慎便會墜入萬丈深淵,而且路上蚊蟲肆虐、瘧疾流行。當時雖然是夏季,滇緬公路仍是寒風刺骨。”


她說,1939年8月,南僑總會特派員劉牡丹沿滇緬公路實地考察南僑機工生活,看到爺爺時他感歎,原本這麼強壯的小夥子竟然也消瘦至此。後來劉牡丹向陳嘉庚反映相關情況,陳嘉庚迅速動員南洋華僑社會為機工置辦寒衣藥品,解決機工苦寒問題。


滇緬公路上運輸物資的機工車隊。(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


“據爺爺回憶,他曾出色完成三次接車任務,其中有6.9米長的美國GMC十輪大卡車,也有道奇卡車。因技術過關,他被編入‘華僑先鋒運輸大隊’,並擔任分隊長。這支隊伍的任務是從緬甸八莫、臘戍一帶,搶運盟國支援的軍用物資回保山。他連續奮戰了幾年,參與運送了大量軍需品。”吳雲清說。


太平洋戰爭爆發,南洋淪陷,惠通橋被炸後,孫其文又進入遠征軍71軍野戰醫院,駕駛救護車執行戰地救護任務。此後他留在了雲南保山,並在保山成家。


新中國成立後,孫其文到過西藏、四川等地從事運輸工作。1962年返回保山,後在芒寬糖廠退休。他一直希望有生之年能與海外親人見面,可惜直至1991年逝世,也未能如願。


“記得曾有位記者採訪爺爺,當提到馬來西亞的親人時,爺爺泣不成聲,最後卻堅定地說:‘如果讓我再選擇一次,我還是會這樣選。’”吳雲清說,這句話承載了爺爺太多的情感,也是她與爺爺相處過程中心中最大的痛。“‘忠孝難兩全’這句話,在爺爺身上是最真實的寫照。”


爺爺未完成的兩個心願


“從小在我印象中爺爺是個風趣幽默的人,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他總能輕鬆化解困境。長大後我漸漸發現爺爺身上堅毅和堅韌的特質,這些特質也影響著我們這些後輩。”吳雲清說。


孫其文夫婦及懷抱他們女兒的戰友錢亞九。(受訪者供圖)


她告訴記者,因為曾是南僑機工,爺爺一直對汽車有別樣的感情,記得小時候家裏有一輛吉普車,爺爺會教家裏人開車。爺爺也保留著在南洋生活的習慣,很喜歡喝咖啡,保山潞江壩一帶產咖啡豆,他會自己炒咖啡豆,製作咖啡喝。


吳雲清回憶道:“爺爺很疼愛後輩,記得我參加工作到外地教書後,有次因為急性膽囊炎回家鄉住院,在病床上醒來時看到爺爺坐在我的病床邊,眼裏噙著淚水,原來一向堅強的爺爺也有柔軟的一面。”


她說,爺爺會向家人講述自己過去的經歷,印象比較深的是他常念叨“來了3200多人,三分之一都犧牲了”。爺爺也會提起一些往事細節,比如當年他們沿著滇緬公路處理油庫,能拉走的儘量拉走,剩下的就燒掉,絕不留給日軍;還有當時遭遇飛機轟炸,千鈞一髮的危險情景。


“爺爺晚年有兩個心願沒能實現,一是回馬來西亞見他的兒子,二是回到祖籍地福建泉州永春。我印象最深的是爺爺常說要帶我回永春,最後彌留之際的時候手裏還拿著一張和我的合影。”吳雲清說。


2017年永春的宗親有了新線索,之後吳雲清去了三次永春,成功找到爺爺的老家和孫氏祠堂,還帶回祠堂的一抔黃土,放在爺爺墳上告慰他。目前吳雲清還在為爺爺推進另一個心願,就是尋找馬來西亞的大舅。“希望他能理解、諒解爺爺當年的決定,回來給爺爺上一炷香。”


“今年8月,我受邀到馬來西亞,參加位於吉隆玻的南僑機工紀念公園、南僑機工紀念館揭幕儀式。在當地僑胞的幫助下,我找到了爺爺的出生地柔佛州麻坡縣,幫他尋找親人的工作仍在繼續。”吳雲清說,這次馬來西亞之行也讓她更能理解當年南僑機工為什麼能義無反顧拋家舍業,回到祖國參加抗戰,對他們的選擇有了更深的認同。


把南僑機工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多年來,吳雲清也致力於挖掘南僑機工的歷史,講述南僑機工的故事。2017年她牽頭成立保山南僑機工眷屬聯誼會,致力於守護和傳播南僑機工的歷史。


希望讓長眠於滇緬公路的英雄,不再是紀念碑上的一個個名字,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故事,並從中體會到愛國的重量、奉獻的意義。”吳雲清說。


“隨著我對南僑機工的瞭解越來越深,不管是爺爺的故事,還是其他南僑機工的經歷,很多細節都特別動人,於是我產生了把這些故事搬上舞臺的想法。”吳雲清說,後來她結識了一些創作舞臺劇的老師,大家對此很有共鳴,於2022年開始了舞臺劇《赤子青春》的籌備工作。


2023年 4 月 18 日,舞臺劇《赤子青春》在保山首演。該劇以南僑機工及滇西各族人民抗戰史實為創作原型,通過“火線出征”“血線情深”“強渡瀾滄江”“傣鄉戀歌”等多幕劇情,反映了1939年至1942年,3200多名南洋華僑機工、20餘萬滇西民眾在滇緬公路上打破交通封鎖、援助輸送物資的故事。


日前,舞臺劇《赤子青春》在雲南省大劇院演出。(隆陽僑聯供圖)


吳雲清介紹,劇碼不僅刻畫了南僑機工毅然告別親人、遠赴國難的忠勇壯舉,也描繪了愛國僑領梁金山傾囊助餉、奔走呼號的赤子之心,以及滇西各族人民在國家危難之際眾志成城、守護家園的感人篇章。


她表示,首演後團隊並未停止對劇碼的打磨,他們結合觀眾回饋持續優化。2025年推出新版本,劇情從5幕擴展為6幕,時長調整至 60 分鐘,進一步深化了歷史細節與藝術表達。


“別問我為何鐵了心腸忍心告別親愛的妻小爹娘,眼看國破家亡人踐踏,我無法按奈心中的哀傷。”採訪的最後,吳雲清給記者分享了這首名為《天涯孤旅》歌曲,她說這首歌唱出了爺爺這樣南僑機工當年義無反顧回國的心情。


“他們面對的不僅是滇緬公路的 ‘死亡彎道’,還有日軍戰機的俯衝轟炸、叢林中的瘴氣瘧疾,卻從來沒有退縮。這種‘不問歸途、只為家國’的精神,也是超越時代的寶貴財富。”吳雲清說。


編輯:楊帥

来源:中國僑網(吳侃)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