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香港记者:老冠祥报导)台湾的潜艇计划源于上世纪60年代蒋介石高喊「反攻大陆」时的产物,台湾当年甚至考虑动用潜艇来对大陆沿海港口或军事目标进行突袭。
前海军巡防处、基隆第三造船所(第二工厂)淡水海三分厂旧眷村等,座落于台北县淡水镇中正路18巷与20巷之间〈邻近淡水警分局中正派出所〉,地上物权等现由淡水镇公所接管。该处的前身是清朝末年英商「道格拉斯轮船公司」洋行,船公司集货仓库,它的前排中正路314号等五连栋是该公司的门市部门,是台湾地区罕见洋行文化古迹。
1862年清廷福州关税务司Meritens,提议朝廷任用外人为税务司,并以鸡笼为淡水子口、打狗为安平子口。6月22日正式开关征税,以英人Howell为税务司,后由Schenck继任。到1864年沪尾(今淡水)成为本关主口,总理打狗、安平、和基隆四口关务。
英商道格拉斯Douglas轮船公司兴起缘由:1842年〈清道光22年〉清英签定《南京条约》,香港割让英国后,英人纷纷来港淘金,英苏格兰人Douglas Lapraik先生到香港担任船舶钟表工。1863年〈同治二年〉在香港创办「道格拉斯轮船公司」,主要航线至福州。1858年〈清咸丰8年〉《天津条约》淡水开港;1871年〈同治10〉英商道格拉斯轮船公司,正式开辟台湾定期船班〈轮船三艘、两周一次〉,来往香港、汕头、打狗台南〈安平〉、淡水〈沪尾〉和厦门间辐辏之交通网,为当时台湾船航班唯一定期航线(日本据台前几乎独占台湾海运业,当时太古公司拥有百万美金资本额、轮船6艘),并于淡水设置码头区、仓库、办事处(管理中心)、宿舍、马场马车区等,促进沪尾淡水港成为全台湾船运枢纽所在地。
办事处〈管理中心〉:今淡水镇中正路314号等五连栋,整体保存完整,屋架为罕见「歌德拱门式」。职员宿舍:建物经接收业主中野家族改建〈和式建筑〉,今仅余奇哩岸山墙一面及部分古砖,今淡水中正路18巷2号等户。
《马关条约》日本据台初期,因日本当时无轮船公司担负起邮件航运工作,寄往清朝、欧洲、印度及澳洲等地区邮件,仍委托英商Douglas轮船公司输运。1872年3月9日〈清同治11年〉加拿大长老教宣教士偕叡理牧师〈马偕博士〉,即是搭乘英商道格拉斯Douglas轮船公司「海龙号」客船(当时太古洋行淡水线第一艘船),在淡水码头区登陆,开始其传道工作。
Douglas Lapraik先生1869年〈同治八年〉在英国伦敦去世。
台湾「海军第一造船厂」于日据时代原为日「海军左营修舰工作部」。台湾光复后国军奉命接收,于1946年底正式建厂命名为「海军左营工厂」,1947年更名为「海军左营造船所」,1949年接收大陆「江南」、「青岛」两造船厂迁台部分人员及装备扩编更名为「海军第一造船所」,1957年奉令扩编更名为「海军第一造船厂」。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海军奉命于同年12月成立海军台澎专员公署马公办事处及马公造船厂。其后迭经整编,马公办事处于1948年奉令改为甲级巡防处,次于1950年巡防处撤销改设澎湖要港司令部,复又于1955年改编台湾海军「第二军区司令部」;1998年台湾「海军第二军区司令部」裁撤。原日本海军工作部改衔为海军马公造船厂,次于1949年7月容收上海、浦东、大沽、马尾等造船所迁台之员工、机具扩编为海军第二造船所;继于1957年定名为「海军第二造船厂」,1999年7月更名为「海军马公造船厂」。现核定正名为「海军马公后勤支持指挥部」。
台湾「海军第三造船厂」前身为日据时期之「基隆船渠会社」,抗战胜利后,1946年政府将日治时期基隆的船渠株式会社,高雄的株式会社铁工所与东光兴业株式会社合并成台湾机械造船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因便于管理故将基隆造船厂与高雄机器场分别独立。
后来,台军在该处建立「海军第三造船厂淡水分厂」,邻近台北市的淡水渔人码头的。现时台湾海军第三军区司令部及海军第三造船厂配合台军「精实案」于1999年7月1日合并编成,改隶台湾「海军基隆后勤支持指挥部」。
淡水海关码头分别为海巡河搜组、海军监侦指挥部等单位辖管,多年前移交淡水古迹博物馆。
淡水海关码头过去是淡水地区数个神秘军事管制区之一,在台湾军中的代号叫「忠园」基地。过去长期由台军驻防,海关码头园区开放后,台湾军方三栋完好包括连部和曳船道旁的库房营舍,都被保留下来,成为园区过去军事历史的唯一标记。淡水古迹博物馆近期重新整建位在淡水河岸的海关码头,将旧有军方遗留下的数栋军舍全数拆除,化为数堆大型瓦砾,军方和海关码头的回忆正式走入历史。
这个台湾军方的军事管制区,正是台湾潜艇的「发祥地」。
台湾最早引进的潜艇叫「潜爆艇」,这种武器则要追溯到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意大利,当时的潜爆艇乘员为2名蛙人,驶近目标下方后,蛙人再安装爆雷加以破坏,在1941年时意大利就曾以这种战法在埃及亚历山德拉重创英国的「刚勇」号和「伊丽莎白女王号」。
台军命令时任驻意大利武官的汪希苓(后来卷入「江南案」),探询是否有厂商能做出类似意大利的潜爆艇,有无在台湾建造的可能,当他与意大利海军接洽后得知,这种潜爆艇在二战时由海军自行建造,战后已经成为一种运动器材,有一名退役蛙人普西瑞尼,从事这种潜艇制造的生意。
汪希苓在接洽后,将潜爆艇的相关零件运到台湾,并于1960年7月抵台进行组装作业,地点挑选在淡水渔人码头的「海军第三造船厂淡水分厂」。当时的计划是意大利原厂建造4艘,台湾自力仿造3艘。
「海昌计划」第一批购入的2艘CT-2F型的潜爆艇,和普西瑞尼等人一起,在1960年7月22日抵台,并于8月10日装配完毕。同年9月,增购的2艘CE2F型的潜爆艇抵台,并在1961年3月装配完毕。另外,军方在1961年和1963年还自制了3艘CE2F型潜爆艇。
CT-2F潜爆艇5.8米,宽0.79米,载重1.8吨,最高速度3. 3节,巡航速度1.9节。CE2F潜爆艇长6米,宽0.8米,载重1.9吨,最高速度4.3节,巡航速度2.5节。两者续航力约6小时。每艘可携带1枚M1定时爆雷(置于艇艏,用于吸附在敌舰底)或12枚M5磁性爆雷。
为了操作这种新武器,台湾国防部特种军事情报室也于1960年7月16日成立「海昌队」,首批潜爆人员共9名,另有修护人员4名,进驻左营寿山西南麓的水射堡基地(原为日军特攻潜艇基地)。
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末期研发「海龙」潜艇由,潜艇长约17米、宽约1米,最初计划装备2枚鱼雷,但因物资匮乏而沦为撞击敌舰的自杀式「特攻武器」。据悉,为准备本土决战,日本共建造了约220艘「海龙」潜艇。2015年,据日美报道,日本静冈县海底调查公司“WindyNetwork”透露,日前在距该县下田市下田港灯塔约250米的海底发现了疑似日军双人潜艇「海龙」。
「海昌队」于8月16日开始由意籍教官安东尼等2人展开三阶段的训练,分别是第一阶段基本训练(主要训练水中呼吸器的使用),第二阶段潜航训练(重点在潜爆艇驾驶,据搭乘过潜爆艇的退役士官透露,潜爆艇经常在左营北边右昌溪出海口附近训练,由于是在海水和淡水交接处,潜爆艇会因淡、海水比重不同而突然下沉)和第二阶段任务训练(潜爆作战,即爆雷布放)。
1961年5月中旬全部训练完成。1961年11月29日蒋介石到水射堡基地视察,并参观潜爆艇操演,对「海昌队」颇多嘉勉,所以「海昌舰队」也将当天定为队庆日。
1962年,蒋介石提出要「反攻大陆」,1月15日,台湾成立了以蒋介石、陈诚为首的「反攻行动委员会」。为了执行潜爆作战,台湾国防部特情室和海军总部协调后,研拟出「海合作战计划第1号」。即潜爆部队秘密潜入厦门港,对港内舰艇及重要设施,进行有效破坏。当时推算,厦门港适于潜爆作战的时期,计7月6天、8月6天、9月5天、10月6天。
蒋介石在1963年军事会谈中,要求军方对「海昌队」可否出任务进行研究,以便对某特定口标进行破坏作战。所谓特定目标据推测应是中国大陆某港口的码头、船坞或要塞。事实上,1963年的出击最后也是纸上谈兵。
尽管「海昌计划」顺利造艇并成军,但成军之后才发现水下小艇无法长距离航行,作战时需先以运输舰运抵攻击目标附近再释放,在海军缺乏适当的水下母舰支持的情况下,欲运用此类小艇执行特种作战之难度明显困难,再者,小艇所携带之水雷,对港湾中的花岗岩或混凝土建筑 破坏力甚微,最终这7艘潜爆艇没有任何战绩。
台湾海军成军历史上具有重要关键位置SX-404潜艇「武昌艇队」,1969年10月8日成军特种作战,此型袖珍潜艇即在此地秘密组装。两艘船的组装地点,在淡水的海军造船厂,旁边就是红毛城,等于对美国人全不保密。据说当时担任台湾国防部长的蒋经国表示,就是要让美国人看到:即使你不卖潜艇,我们也要设法造。SX-404型微型潜艇成为台湾国民党海军第一支水下力量。这种微型潜艇被指只能做一些侦察工作而已。
这7艘小艇也都未保存下来,在1970年并入海军水下爆破大队,改称海昌中队,由于装备老化等因素,最后于1973年解散。
当「武昌艇队」解散时,全队四五十人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但几乎全部退伍,只有少数人留在海军水中爆破大队继续服役。
这7艘小艇的命运如此唏嘘,但也并非毫无贡献,因为「海昌计划」的缘故,台湾日后向意大利订购另外两艘微型潜艇,也就是武昌计划,成为海军第一代潜艇部队之海蛟艇与海龙艇。
台湾军事杂志也认为「这种神风式攻击方式近乎荒唐。」
1971年9月1日,台湾海军开始实施「水星计划」,挑选官兵成立「海神班」,分两批赴美受训。
1973年4月12日和10月18日,台湾海军以反潜训练为理由,先后自美军接收了两艘二战时期的「射水鱼Ⅱ」级潜艇,分别命名为「海狮」和「海豹」号。同年11月1日,「海龙」、「海蛟」号微型潜艇退役。1973年8月1日,台湾成立了「潜艇战队」,1976年12月21日进驻台湾左营军港。直到此时,台湾才有了第一支象征性的潜艇力量。
台湾「茄比级」,配备533毫米鱼雷管,舰首有6具,舰尾有4具。美军在交舰前将全部鱼雷管封死,以完全消除潜艇的攻击性。但后来解密的情报显示,美军只是将潜艇的鱼雷管线路剪断,台湾军方已经设法接上,但效果不大理想。不过,无论如何这种老舰估计只能使用二战时的直舰鱼雷,由于没有相关电子设备,它不可能使用现代的制导和线导鱼雷,因此它对现代军舰不构成任何威胁。「茄比级」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下水的「超祖父」级潜艇,早就不能保证航行安全,更不能作战,在世界范围已经废弃。日本专业杂志曾以「世界上最老的现役潜艇~服役半世纪」,隐含反讽的意味。
台湾海军在1980年执行「剑龙项目」,向荷兰采购潜舰,先采购2艘,分别命名的「海龙号」和「海虎号」,至今仍在服役。台北2018年宣布,荷兰厂商 RH Marine已同意执行「装备接口整合技术协助案」,升级台湾在1980年代末接收的「海龙」、「海虎」这两艘荷兰制「剑龙级」潜舰。
台湾2018年4月透露,美国已通过营销许可证,将出口美国潜舰装备给台湾。
据《战略之页》(Strategy Page)网报导,其中包括战斗管理系统(Combat Management System,CMS)、声纳系统、潜望镜系统,以及其他攻防武器系统。
台湾于2014年12月开始自造潜舰,预计在2018年底完成规画,期望在2020年开始建造第一艘潜舰。计划目标是建造一支有8艘柴电潜艇的舰队,每艘排水量约1,500吨。第一艘潜艇将于2024年进行海试,随后在2026年开始首次作战部署。
经过近一个甲子的岁月,台湾的海军发展计划仍留于「镜花水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