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何以在南洋華人社會中世代延續?

2025-04-05
世界僑報

清明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承載著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的文化內涵,其影響力早已超越地理疆域。清明節何以在南洋華人社會中世代延續?其中體現了中國古代何種生命教育觀念?


馬來西亞道理書院院長王琛發在接受小僑採訪時表示,清明作為重要的農事節氣尤其受到百姓重視,各地流傳著許多指導農耕的諺語,如“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正是這種對農事活動的指導價值,使清明節氣在民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早期華人帶著家鄉的農耕經驗下南洋,然而南洋氣候不同於家鄉,原來的經驗並不完全適用於熱帶農業。華人過清明節製作的許多過節產品和文娛活動發生了變化。因此,南洋華人過清明節主要是延續對中華民族文化與身份的認同,並且依靠當地資源保留和豐富文化記憶,加強在南洋落地生根的信心。


南洋各地的華人義塚是海外華人重構原鄉認同的實體見證。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許多國家華人組織至今維持先輩的做法,在清明節前夕請人清理義塚滿山野草雜樹,方便民眾上山掃墓。這一做法讓華人群體通過參與一系列具有象徵意義的清明習俗活動,感受到彼此同屬一個文化共同體,強化了族群的凝聚力。


華人社會雖在清明節不再延續祖籍地的部分文娛習俗和農業需要,但卻能加入住在國資源完善禮俗,證明祖先文化宜時宜地的生命力,讓清明文化展現為各地豐富而多元一體的國際文化。宗鄉組織每年清明前後主辦集體掃墓和祠祭,演練“禮”的內涵,鼓勵華人家庭延續孝道傳統、慎終追遠,並強調華人社會應當遵循“恩”與“義”的價值理念。以此展現中華文明在不同時空的延續性與統一性。


2018年4月22日,印尼印華百家姓協會總會、雅加達特區分會和各姓氏宗親會聯合舉辦第四屆清明敬祖大典。(圖片來源:中新社記者 林永傳 攝)



此外,隨著華人與南洋其他民族民眾通婚融合,清明祭祖的文化內涵也體現出包容性與和平性。在傳承中華祭祖傳統的同時,這些跨文化、具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家庭在祭祀儀式中不僅為子孫祈福,也為祖先祈禱,比如祝福祖先在來生順遂或進入天堂等。


為何說清明節並非充滿悲哀色彩?在南洋的華人社會中是如何表現的?


南洋的清明節是華人對祖籍地清明節的延續與演變。在清明節的祭祀活動中,人們把最好的東西獻給祖先,一方面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和思念;另一方面也向祖先展示自己無論在何處生存都能善用地方資源並且維繫文化,以此告慰祖先。這種行為並非出於對死亡的恐懼或悲哀,而是基於對生命和自然規律的尊重。


如,華人移民祭祀用品不僅有山珍海味,還有華人在當地生產的黃梨、椰子、巧克力、咖啡等。華人以這種方式向祖先表示自己生活資源的富足及艱苦奮鬥的成果。


南洋華人對文化傳承尤為看重。南洋華人的神主和墓碑上大多刻有“壽”字,中國傳統說法為“仁者壽”,意為對別人有仁義的人,他的生命是永恆的。此外,即使已經過去三四代,華人逝者的墓碑上仍會寫明祖輩來自中國哪個城市或鄉村。人們在墓前或祭祀祠堂裏,經過祭拜儀式後與家人一同享受祭品,聽家人講述祖輩下南洋的故事,看著祭祀品種類的豐富,體驗到何為“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何為感恩與傳承。


清明祭祀儀式讓大家學會如何看待死亡,培養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的豁達心態,讓人們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未因死亡而切斷。中華民族的生命教育也從清明的祭祀風俗中展現出來。它通過親人間的聯繫、文明精神的保留傳承、對非血緣關係逝者的尊重,展現中華民族的生命觀和價值觀。

劉洋

編輯楊帥



来源:中國僑網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