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產大王”煉成記

2025-04-15
世界僑報

我常和年輕人說,要順勢而為,大勢便是國家的發展方向。”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在接受中國僑網“華人故事”欄目專訪時如是說。



蔡冠深出身海產世家,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到內地投資的港商。走過半個多世紀,他始終對中國發展充滿信心。不管是面對改革開放的浪潮,還是香港回歸的重大歷史節點,他堅持投資中國,也因此收穫美滿的成果。


“海產大王”煉成記


蔡冠深的父親蔡繼有是香港新華集團創辦人。蔡繼有最早是廣東中山老家的小魚販,後來在香港西環貝介類市場開了一家海產批發店“華記欄”,由於經營有道,店鋪規模不斷擴大。1957年,華記欄與新亞貿易公司合併,成立新華公司,這也是早期香港新華集團的雛形。這一年,蔡冠深出生。


20世紀70年代,蔡家的海產生意從港澳擴展到日本及東南亞等地。1976年,蔡冠深正在日本留學,對文史哲比較感興趣的他,最初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學者,但這一規劃卻被現實打斷。彼時,蔡冠深父親經營的海產生意規模尚小,處於拓展期,急需他幫手。


“在日本讀書費用挺貴的,那時家境一般,家中又需要我,便下定決心返港。”自此,蔡冠深走上經商道。


蔡冠深協助父親打理海產批發生意,首先學會的是刻苦耐勞。因為要上漁船收購,早上六點就要開工,八點便要到工廠協助加工,晚上十點才能回家。“小工廠都是這樣幹出來的,在這個行業不吃苦是不行的,而且身體素質要好,挨得了苦才行。”


蔡冠深感慨,海產品越新鮮越有價值,這一特殊性決定了經營者在決策時務必“快而准”,這三個字,早已被他銘記於心。


改革開放中的港商“破冰者”


中國改革開放初,蔡冠深跟隨父親前往珠海灣仔公社,成為第一批以“補償貿易”的方式投資內地的港商。


蔡冠深說,自己年小膽大,常坐著小木船到灣仔公社談生意。後來,他們家在珠海向灣仔公社投資了30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成立了70多艘船的船隊。後又在祖籍地中山橫門公社投資1000多萬元。


“我們提供先進的捕撈設備和保鮮技術,漁民負責出海作業,收穫的海產品用來抵扣投資。”


事實上,早期投資並不理想,在原有模式下,漁民的月薪是36元,做與不做都是拿這些錢,極容易懶散。


合作雙方商討後,蔡冠深決定把船給漁民承包營運,漁民再分期償還貸款給新華集團,這樣一來,大家積極性上來了,很快還清了船款。


“短短三五年間,沿海地區建起一棟棟小洋房,漁民們的收入從每月36元漲到幾百元,生活水準也發生飛躍。”蔡冠深回憶道。


1984年,中英談判的關鍵時期,許多港商對香港前途持觀望態度。蔡冠深與家人決定留在香港,他買下屯門一塊地,建立了集加工廠、萬噸冷庫和私人碼頭於一體的海產總部。


圖為香港一貨運碼頭。(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當時,這塊地全香港只有我們一家投標。”蔡冠深說,這個決定為集團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成為蔡氏家族海產生意騰飛的基石。


“太子爺”的接班課:從親力親為到全球獵才


18歲進入新華集團,蔡冠深25歲便接任集團掌門人。彼時的新華集團管理團隊,平均年齡尚不足30歲。


“那時我每日淩晨4點半起身,5點半準時現身批發市場收購海產,7點半前必趕到工廠。一年365天,唯有農曆年初一至初三稍作休憩,其餘時間皆全身心投入工作。” 蔡冠深說,工人看他毫無“太子爺”的架子,搬貨、開車,髒活累活一肩挑,便將數十年積累的經驗傾囊相授。


蔡冠深對企業人才年輕化的重視延續至今。“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優秀的人才需要從年輕時就開始培養。”


“我們在越南、柬埔寨等東盟國家建立了系統的人才選拔機制。”蔡冠深介紹,通過與當地大學合作,選拔品學兼優的學生,由新華集團提供全額獎學金資助他們到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中國高校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這些學生在完成學業後,大多選擇回到本國的新華集團分支機構工作。


目前,蔡冠深在全球20多所高校設立“新華獎學金”,物色優秀的年輕學子。他透露,這些學生畢業後不一定要立即加入新華集團,而是鼓勵他們先在相關領域積累經驗。


蔡冠深在2024中總世界青年華商交流會上致辭。中新網記者 鄭嘉偉 攝


“我們要培養的是能夠引領未來商業發展的全方位人才。”


“不爭第一”的生意經


2008年,時年51歲的蔡冠深出任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成為香港中華總商會百年歷史上最年輕的會長。此後,他於2016至2020年期間再擔會長一職,卸任後擔任永遠名譽會長。2022年和2024年,蔡冠深再度獲選擔任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


蔡冠深(前排右一)參加香港中總第54屆會董就職典禮。



“加入商會後,我的商業理念發生了很大轉變。”蔡冠深說,以前一心爭“海產大王”桂冠,卻發現朋友漸少,路越走越窄。年輕時爭強好勝,後來明白合作方能共贏,長久發展。


此後,蔡冠深堅持不爭第一,只爭中上的商業理念。令人意外的是,這種轉變不僅沒有影響企業發展,反而讓業務版圖不斷擴大。如今,新華集團已從單一的海產業務,成功拓展至金融、科技、地產等八大業務板塊。


2025年1月17日,香港中華總商會舉辦“中總論壇2025”。



在擔任會長期間,蔡冠深推動世界華商大會網路的建立,籌備在阿聯酋、孟加拉等地成立中華總商會。“我們不僅要關注發達地區,也要關注全球南方國家的華商發展,讓華商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


大灣區發展與中國品牌出海


談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前景,蔡冠深認為,大灣區建設要重點發力科技創新,這包括人工智慧機器人、低空經濟、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


2月21日,香港中华总商会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香港新加坡商会联合举办“新加坡香港·前海考察团”,前往深圳前海考察。图为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左四)等在前海考察。



“我們要在河套地區打造‘一區兩園’創新模式。”他解釋道,這裏將彙聚超算中心、大型實驗室等高端科研設施,實現深港資源共用,避免重複建設。


低空經濟是蔡冠深關注的另一個領域。他表示,從香港科技大學無人機研發落地深圳,成長為全球領軍企業,到如今無人機在農業、醫療、應急、物流等多領域廣泛應用,未來,香港與深圳需協同突破,克服空域管制、跨境檢驗等難題,實現低空經濟從物流配送至載人飛行的跨越,重塑區域交通與物流格局。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應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蔡冠深建議,通過鼓勵內地企業以人民幣計價在香港上市、發行人民幣債券以及推動數字人民幣發展,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他提出,香港可以借助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人民幣在全球範圍內的流通與使用。


蔡冠深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賦予香港‘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的新使命。我們不僅要當好經濟‘超級聯繫人’,更要成為文化交流的橋樑。”他建議將“中國品牌日”引入香港,打造國際品牌中心。


5月9日,蔡冠深將赴莫幹山參加品牌周活動,推動在香港設立國際品牌中心的計畫儘快落地。


“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下,香港工商界的責任十分清晰,就是要展現更強烈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蔡冠深說,香港工商界需發揮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積極探索新產業、新業態,在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發揮更大作用,以實際行動共建美好香港,打造世界一流灣區。



徐文欣

編輯楊帥

由受訪者提供

来源:中國僑網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