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僑二代周碎麗:融匯中西食材引領米蘭“新食尚”

2025-05-13
世界僑報

在米蘭中央火車站附近,一家名為“木點心”(Mu Dimsum)的茶餐廳每日賓客盈門。

晶瑩剔透的蝦餃、色澤金黃的馬拉糕、紅潤油亮的豉汁鳳爪......餐廳裏的每道點心從造型到擺盤都精巧入微。原木風的裝修搭配暖黃燈光營造出舒適氛圍,讓食客可以在慢時光裏細品中餐韻味。

餐廳老闆周碎麗是義大利僑二代,近日,她接受中國僑網“華人故事”欄目專訪,講述如何在海外探索中餐的味覺邊界。

童年記憶中的“老外版中餐”

周碎麗小時候父母就到了義大利工作,10歲那年她也在父母安排下離開家鄉,坐上飛往義大利的航班。21世紀初,米蘭街頭已經有很多華人開的中餐館,因為想念家鄉菜,周碎麗和家人經常到這些餐館吃飯。

彼時義大利的中餐館大多經營的是“老外版中餐”。為了適應當地人的飲食習慣,早年間當地的中餐業者在保持中餐特色基礎上,對口味、食材和烹飪方法都進行了調整,代表菜品有海鮮炒麵、杏仁雞丁、油炸霜淇淋、春捲等。

“這些菜與地道的中餐相去甚遠,比如杏仁雞丁是一道典型的美式中餐,其做法是先將雞丁裹上面粉炸制,再與杏仁一同以酸甜汁翻炒。還有一道油炸霜淇淋,金黃香脆的外皮包裹冰涼爽口的霜淇淋,也是義大利人喜歡的中餐甜點之一。”周碎麗說。

在她看來,“老外版中餐”雖然提升了當地人對中餐的認知度,卻也固化了某些刻板印象。由於中餐一直以物美價廉為賣點,人們容易將低廉的價格與低質服務、廉價食材劃等號,這種認知制約了中餐整體形象的提升。對當地食客來說,吃一頓“老外版中餐”和吃漢堡薯條等速食的體驗並無二致。

“中餐在海外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更需要以匠心深耕細作。”周碎麗說,她決定從事中餐業,也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可能改變刻板印象,讓大家瞭解中餐真正的樣子。

2018年,主營新派廣式點心的茶餐廳“木點心”(Mu Dimsum)正式開業。餐廳附近就是米蘭的商務中心區,距離米蘭華人街也很近。餐廳總面積450平方米,其中廚房占約150平方米。廚房是全透明玻璃設計的,在路邊或餐廳裏都能看到點心製作的全過程。

食客在“木點心”(Mu Dimsum)就餐。

融匯中西食材征服味蕾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最新鮮的食材還要在當地獲取,如何用本地食材還原出地道的中餐味道,也是在海外做中餐的挑戰之一。周碎麗說:“我們餐廳的主廚是馬來西亞華人,助理主廚是義大利人,我經常和兩位廚師一起為了一道菜反復琢磨嘗試。”


“比如我們在傳統蝦餃基礎上研發了黑松露野菌菇餃,精選義大利本土著名食材黑松露,搭配當地優質野菌菇。現擀的水晶餃皮蒸制後晶瑩剔透,餡料透出若隱若現的墨色紋理,彈潤口感與馥鬱菌香交織出豐富的味覺體驗。”周碎麗說。


馬拉糕也是廣式早茶中的特色甜點,傳統的馬拉糕是不會搭配任何醬料的,口感相對偏幹。義大利有一種傳統醬料蛋酒醬,周碎麗嘗試將其中的瑪莎拉白葡萄酒替換為中國的紹興黃酒,製作出具有獨特香味的蛋酒醬,也為馬拉糕增添了別樣風味。


配蛋酒醬的馬拉糕。


就像紅酒可以放大西餐菜品的風味,一杯對的茶也能讓中餐的層次感躍然舌尖。周碎麗介紹,相比酒精的醇厚和衝擊感,茶的香氣和口感能更精准地匹配中餐的細膩風味。餐廳探索“茶+食”的搭配,用綠茶的清爽突出蝦餃的風味,以普洱的醇厚平衡叉燒的油脂,用白茶的清甜襯托甜點的回甘。

她說:“我們餐廳的華人食客占20%,當地食客占80%。餐廳剛開的時候很多食客很難接受這種‘茶+食’的搭配。經過多年的持續推薦和引導,當地食客也開始慢慢懂茶,會主動搭配茶品,茶配餐的套餐都很受歡迎。”

為了向食客展示中國各地美食,餐廳還將港式點心與其他菜系融合,推出一系列新派點心。比如用魚子醬點綴的北京烤鴨,用陳年花雕酒烹製的花雕紅蝦,加入雲南鴨腳木蜜的霜淇淋,以及膏黃飽滿的蟹肉小籠包等。

周碎麗介紹:“因為義大利的鴨子是吃穀物和玉米長大的,毛孔大且皮黃,不適宜做北京烤鴨。為還原北京烤鴨鴨皮酥脆、入口即化的口感,我們用了兩年終於在愛爾蘭找到了理想的鴨子品種。”

搭配魚子醬的北京烤鴨。


此後他們又投入大量時間鑽研掛漿配方和烤制時間,保證每只鴨子出爐後鴨胸挺直、外皮酥脆。擺盤也頗為講究,鴨皮切成精緻的小方塊,點綴上魚子醬,再放在烤制的麵包片上。烤鴨一經推出就很受歡迎,每週都能售出六七十只。

“新中餐”在意大利引領“新食尚”


在周碎麗看來,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就餐不只是為了飽腹,也是讓人放鬆身心的時刻,因此打造舒適的環境和優質的服務體驗至關重要呼應名字裏的字,餐廳裝修以木質材料為主,在現代設計中融入中式元素。落地燈的燈座用的是天然原木,光順著木紋灑在木雕屏風上,時間仿佛也慢下來。餐桌上紫砂壺、藤編託盤和實木筷架錯落有致,牆上掛著的雙面繡與字畫增添了中式韻味。


“木點心”(Mu Dimsum)的蝦餃、燒賣、小籠包等點心。


餐廳入口的櫥窗展示了各式各樣的茶具,還有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君山銀針、信陽毛尖、祁門紅茶、六安瓜片等近40款中國名茶。餐廳每月還會舉辦一次品茶的線下活動,向食客介紹中國茶的歷史文化、泡茶技法和茶藝禮儀。

周碎麗說:“每逢中國傳統節日,餐廳還會製作應時的節令美食。入口即化的青團、軟糯清香的粽子、皮薄餡大的月餅……我們還會給食客介紹食物背後的含義,讓他們在品嘗美味之餘,也能瞭解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木點心”(Mu Dimsum)的品茶線下活動上,周碎麗展示功夫茶。


自20世紀60年代第一家中國餐館“中華餐館”在意大利米蘭建立,隨著華人移民數量增加,中餐業不斷發展,如今中餐館已經在意大利遍地開花。不僅在羅馬、米蘭、佛羅倫斯等大城市,在一些中小城市及旅遊熱點地區也有分佈,且呈現多元化經營特色,各大中餐菜系和各類小吃都能在這裏找到。

“我們餐廳初開業時,常有當地食客點杏仁雞等‘老外版中餐’,我會告訴他們菜單裏沒有這些菜品。如今他們對地道中餐認知的不斷加深,這類菜品的點單需求已逐漸消失。”周碎麗說,義大利人的飲食習慣相對簡單,一旦喜歡上某種食物,就會非常熱衷,他們的口味也比較包容,願意嘗試不同的菜式,這對中餐在當地的發展是有利因素。

“木點心”(Mu Dimsum)2020年入選了米其林中餐推薦榜單。談及經營餐廳的經驗,周碎麗說更多的是要用心,儘量把方方面面做得更細緻入微。“我們會用大量時間研製新點心,每年也會投入資金優化就餐環境,希望精心做好每一道點心,讓食客在米蘭街頭邂逅一份‘東方心意’。”


文丨中國僑網記者吳侃

編輯丨楊帥

圖丨受訪者提供

来源:中國僑網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