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為中國革命貢獻了兩個人才,其一是實踐派的莊世平”

2025-07-08
世界僑報

2007年7月8日,愛國僑領莊世平的公祭儀式在香港舉行,葬禮按國葬規格舉辦。


周恩來曾說,潮汕為中國革命貢獻了兩個經濟人才,其中一個就是實踐型的莊世平。從抗戰時期冒險穿越封鎖線運送物資,到新中國成立後在香港創辦銀行支持經濟建設,再到改革開放時期參與拓荒深圳灣,莊世平的每一步都詮釋著潮商“敢闖敢拼,家國同構”的精神。


智破日軍封鎖線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國民政府採取不抵抗政策,正在北平中國大學經濟系就讀的莊世平與同學們毅然走上街頭,聲援抗日。然而聲討改變不了時局,莊世平的弟弟犧牲在戰場。莊世平意識到要找到更實際的途徑挽救民族於危亡。


1934年,大學畢業的莊世平應同窗好友之邀,赴泰國尋求救國之道。在泰期間,他先後在多家華僑學校任教,並出任《中原日報》記者、編輯,以筆為槍宣傳抗日思想。他同時發起組織泰國華僑各界抗日聯合會,動員華僑捐款捐物,為祖國抗戰事業籌集和運送大量物資與資金。


彼時,日本封鎖中國沿海交通線,滇緬公路成為從東南亞向國內輸送戰略物資的唯一陸路運輸線。然而山路崎嶇險阻,上空又有日軍敵機盤旋,運送車隊危險異常。莊世平以記者身份深入緬北高原和滇西峽谷考察滇緬公路數月,撰寫數萬字,細述同胞們如何用血肉之軀在懸崖峭壁間鑄就“生命線”。


在《中國得道多助,抗戰必勝》一文中,莊世平高呼“若以吾血可醒同胞,頭顱盡可摘去!”華僑青年受其鼓舞、群情激奮,紛紛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2025年6月16日,馮少協油畫《愛國靈魂——莊世平》捐贈儀式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行。劉洋 攝


莊世平的舉動很快引起日軍注意,日軍對其發出高額懸賞通緝。1941年,莊世平從泰國轉移至老撾,在當地創辦他曲公學培養華僑子弟,同時創立"合盛商行"和多家分支機構。商行表面經營僑匯兌換和貿易,實則構建了一張從東南亞到中國大後方的支援抗日網路。


莊世平將所獲利潤兌換成的黃金、醫藥等物資藏於棺材中,多次帶領車隊偽裝成送葬隊伍穿越封鎖線,將物資送往革命根據地,數次險些喪命。據戰友回憶,某次日軍截獲情報展開追捕,莊世平連夜喬裝成運米苦力逃入緬甸叢林,"雙腳潰爛淌膿,仍緊攥著藥品清單"。


抗日戰爭期間,莊世平多次陷入與日軍周旋的境地,輾轉逃亡各處。他曾在柳州創辦"德泰公司",以商貿為掩護,將在東南亞內被日軍追捕的進步人士轉移到中國西南後方,極大地保護抗日愛國力量。


此後,他又逃到重慶,向八路軍辦事處經濟組長許滌新彙報東南亞各地華僑抗日愛國情況,並接受工作安排,前往越南成立安達公司,從事電影發行工作,用發行權向華僑招募集資,為抗日提供經濟支持。直至日軍宣佈投降後,莊世平才再次回到泰國與親人團聚。

圖為香港安達公司。(圖片來源:南洋商業銀行)


建設“金融輸血線”


回到泰國後的莊世平繼續經營電影發行業務,並在上海等地開設多家分公司。1947年,莊世平從南洋前往香港開展經濟工作,主持香港安達公司業務。然而好景不長,因遭受反動派壓迫,各個分公司相繼被查封。莊世平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當時正值國內經濟形勢日益惡化,國民黨的各項幣制改革均遭失敗,金圓券在發行7個月後嚴重貶值。外幣則趁機侵入中國市場,加劇通貨膨脹,給人民生活造成極大負擔。為應對這一局面,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書記方方於1949年初開始籌畫建立華南解放區的銀行,發行南方券替代金圓券。


經濟學專業畢業的莊世平主動參與創辦“南方人民銀行”。他提出以物資儲備代替黃金儲備的方法,確保南方券的發行能夠穩定物價、保障物資供應。


他還協助將印鈔設備從香港秘密運往解放區,並在香港印鈔廠動員工人參與南方券的印刷工作。南方券的發行有效抵制外幣的流通,穩定金融市場,有力地支持華南人民解放戰爭。


同大多數華僑一樣,莊世平希望回到祖國參與建設。然而方方表示全國解放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香港仍有大量工作需要莊世平這樣具有專業知識和影響力的人來完成,勸說他留在香港。


當時香港的大部分金融系統都被英資銀行所壟斷,建立一家屬於中國人的銀行迫在眉睫。莊世平接受建議駐守香港,利用所學專長為祖國的建設開闢金融戰線。財務窘迫的他借來1萬美元試水創辦銀行。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同年12月,南洋商業銀行在香港開業,莊世平在銀行大樓上升起了香港第一面五星紅旗。憑藉莊世平在泰國僑界建立的聲譽,南洋商業銀行吸引了眾多華僑辦理匯款和國內結算業務,規模迅速擴大。1950年,莊世平在澳門設立南通銀行,協助中國銀行成為澳門發鈔行。

圖為剛成立時的南洋商業銀行。(圖片來源:南洋商業銀行)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新中國的海外資金通道幾乎全被國際銀行凍結,唯有莊世平經營的南洋商業銀行仍能正常運作,將人民幣換成外匯購置大量海外物資,為抗美援朝戰爭最後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在複雜的國際政治博弈中,南洋商業銀行通過僑匯構建起一條“金融輸血線”,為新中國突破西方經濟封鎖,爭取到寶貴的外匯資源。


拓荒經濟特區


改革開放初期,廣東省委書記吳南生籌畫設立經濟特區,莊世平向其提供墨西哥等地創辦出口加工區的豐富資料和資訊,使特區設想具體化。莊世平同時提出以寬鬆、低稅率的政策吸引外資進入;通過轉讓和開發土地等方式籌集建設資金等建議。


這些建議在當時引起不小的社會波動,有批評人士認為建立特區無異於復辟租界。到廣州參加創辦特區座談會時,莊世平條分縷析,據理力爭。經後續多番研討修改,莊世平的建議最終被吸收採納,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

2021年11月15日,由莊世平基金會、國際潮團總會、香港潮屬社團總會等機構合辦的“紀念莊世平先生誕辰110周年”大型圖片展覽在香港大會堂舉行,向公眾展示莊世平一生事蹟和為國家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圖為市民參觀展覽。 李志華 攝


1980年,中國首個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成立。莊世平率先在深圳經濟特區設立南洋商業銀行深圳分行,成為第一個在經濟特區設立分行的外資銀行。


當外資顧慮政策風險時,莊世平率香港中華總商會考察團進駐,當場宣佈南洋商業銀行貸款給入駐港企。此後他通過組織國際性銀團貸款支持大型高新技術,推動合資工業專案的引進和建設。


莊世平還積極參與深圳土地拍賣制度的探索。1987年12月1日,深圳敲響了拍賣土地的第一槌,為特區城市建設籌集了大量資金。


除推動建設深圳經濟特區外,莊世平也幫助、指導汕頭制訂《汕頭特區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試行方案》、促使多家銀行在汕頭特區設立分行或總行。他陪同僑商到汕頭考察,設立汕頭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鑒於莊世平作出的重要貢獻,深圳市和汕頭市分別授予他“榮譽市民”稱號。


從抗戰烽火到新中國成立再到改革開放,莊世平用一生詮釋了什麼是"商之大者,為國為民"。2005年,莊世平以其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舉動被授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紀念章。2007年6月2日,莊世平在港病逝。生前,他將所持有的南洋商業銀行和南通銀行的全部股份無償捐給國家。

2005年頒授予莊世平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 李志華 攝


莊世平沒有為子孫後代留下巨額家產,卻為中國留下了金融開放的基石。正如他的塑像碑文中所鐫:“每一念皆與國家振興民族利益相連,每一步皆情系廣大人民。”他的精神風範將永遠銘刻在歷史深處,砥礪人們不懈奮鬥。


文丨中國僑網記者劉洋

編輯丨楊帥

来源:中國僑網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