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國風工作坊繪製臉譜、在重慶體驗輕軌穿樓、於玉門關前感受“春風難度”……暑期來臨,一批批海外華僑華人青少年在中國開啟探索之旅。
當高鐵速度遇見剪紙匠心
義大利中意國際學校的夏令營師生們在川渝地區開啟了一場時空穿越之旅。在李子壩輕軌站,孩子們驚歎於列車穿樓而過的魔幻場景;在鵝嶺二廠,老廠房變身文創藝術空間的改造讓他們見證了傳統工業與現代美學的碰撞。
義大利中意國際學校的夏令營體驗剪紙。(受訪者供圖)
該校校長李雪梅介紹,孩子們對高鐵速度、智慧城市等現代科技最感興趣,同時又癡迷於剪紙、茶藝等傳統技藝。
“今年3月,我們就組織學生前往上海、蘇州、南京等多個城市研學,家長與學生反應積極。”李雪梅說,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對中華文化有了更立體的認知,在沉浸式環境中提升了漢語應用能力。不少學生回到義大利後還嘗試製作中餐,將旅途中的味蕾記憶轉化為對中華文化的深層探索。
從“單次體驗” 到 “常態聯結”
“中國對義大利試行單方面免簽,這節省了一至兩周的簽證辦理時間,不僅降低了跨國交流的時間與經濟成本,更釋放出中國對外開放的積極信號。”
李雪梅介紹,免簽政策落地後,學校借此契機推出的親子團專案,讓家長與孩子共同體驗“高鐵上的中國速度”“夜市裏的熱鬧”,有家長回饋:“孩子在故宮看文物時,突然指著展品說‘這和中文課講的一模一樣’,這種即時聯結讓文化教育有了生命力。”
圖為義大利中意國際學校的夏令營青少年繪製臉譜。(受訪者供圖)
李雪梅說,免簽政策無疑是未來深化教育交流合作的一個重要推動力。一方面,它降低了雙向人員往來的難度和成本,使中意學生互訪、師生交流、研學考察時更加靈活高效;另一方面,這一便利也增強了更多中國學校和教育機構來意大利交流合作的意願。
“對華文學校來說,未來可以考慮定期組織學生回國研學、安排更多師生互訪和聯合課程,通過簡化手續把跨國交流變得更加常態化、多樣化,為學生創造更多沉浸式學習中華文化、提升語言能力的機會。”李雪梅說道。
把故事裏的中國變成眼前的真實
“媽媽帶我染了藍色頭髮,這裏的火鍋好辣但超好吃,奶茶又便宜又好喝,我喝了好幾杯。”11歲的張李詩婗出生在丹麥,這個暑期,她隨媽媽到中國探親。
圖為張李詩婗和媽媽在上海拍攝的照片。(受訪者供圖)
張李詩婗的媽媽是丹麥奧胡斯中國文化協會中文學校校長李寧,她告訴記者:“我想讓孩子看看我小時候住的窯洞、爬過的樹,也想讓孩子瞭解大街上晨練的廣場舞隊伍、體驗夏夜逛夜市的熱鬧,把故事裏的中國變成眼前的真實。”
“海外華僑華人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常局限於中文學校,回國體驗能讓言傳變為身教。”李寧說,女兒回國後主動教表妹玩丹麥撲克牌,表妹則教她寫漢字。“文化交流是雙向的,孩子在分享中更能理解不同文化的價值。”
文丨中國僑網記者徐文欣
編輯丨楊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