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首都利馬市中心唐人街入口,一座綠色琉璃瓦頂的中式牌坊巍然矗立。這座名為“中華坊”的標誌性建築,又稱“中國門”,由秘魯華僑華人社團為紀念秘魯獨立150周年捐建。近日,參與建造中華坊的秘魯華裔工程師陸國雄接受“華人故事”欄目採訪,講述這座牌坊背後的歷史與人文故事。
“它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每當我走過中華坊,我都會感到自豪。”年近九旬的陸國雄至今仍為參與建設牌坊的經歷感到驕傲。“我常常對人說,這是我參與建造的。即使他們不認識我,也不知道我叫什麼,但這份屬於我人生的一部分就在那裏,永遠不會被抹去。”
1936年,陸國雄出生在秘魯利馬南部的卡涅特市。他的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在秘魯出生的華裔。幼年時,陸國雄在華人學校讀書,10歲左右已掌握基礎漢語。儘管此後因缺乏練習日漸生疏,但這段童年接觸中華文化的經歷,卻在他心中留下深刻印記。
高中畢業後,陸國雄考入秘魯國立工程大學,學習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後,他投身工程建築行業。從業數十年,陸國雄參與多個大型專案,積累了豐富經驗,並創立自己的建築公司。後來,他進入秘魯政府住房部工作,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住宅專案,直至2021年退休。
陸國雄告訴記者,中華坊的建設始於1971年,正值秘魯獨立150周年。為慶祝這一歷史時刻,秘魯政府和利馬市政府發起了一系列城市紀念專案,並廣泛邀請各界參與城市文化地標的建設。
秘魯首都利馬唐人街入口的“中華坊”牌樓。圖源:秘華商報
實際上,早在1921年秘魯獨立100周年時,當地的華僑華人社團就曾捐建一座“中國噴泉”表示祝賀。這座用整塊大理石雕刻的噴泉,至今仍保存在利馬展覽公園和利馬藝術博物館之間。
參照之前的做法,利馬市政府邀請包括中華通惠總局在內的當地僑團參與此次紀念活動。最終,中華通惠總局提議:建造一座體現中華文化與兩國友誼的紀念性坊門,以此作為獻給秘魯獨立150周年的禮物。專案確定後,陸國雄受邀參與工程建設,他與另一位華裔建築師共同負責工程的具體執行。
陸國雄回憶,當時的建設工期約2個月。1971年6月16日正式動工,中華坊的主體結構很快搭建完成。施工中最大的難點在於上部裝飾構件的安裝,因其對位置的精准性和操作的細緻性要求極高。
中華坊兩側立柱最初保持建築材料本色,後來被塗刷成紅色,展現出鮮明的東方建築風格。牌坊兩側刻有街道名,基座旁有一塊中西文雙語紀念牌匾,記錄建設年份與設計師姓名。“遺憾的是,這塊牌匾後來被盜。”陸國雄說。
華僑華人的精神地標
據史料記載,1849年10月首批華工抵達秘魯。早期,華僑主要聚居在利馬市中心廣場附近幾條狹窄而擁擠的街道。到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加邦街附近街區成為旅秘華僑華人進行貿易活動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形成了唐人街。
方圓約1平方公里的唐人街上,有各種各樣的店鋪和中餐館,最顯眼的是用各種中文字體書寫的招牌。人們甚至可以在那裏吃到地道的廣東早茶。
中華坊就建在唐人街的入口處。陸國雄回憶說,20世紀70年代,利馬的唐人街街巷兩側,幾乎都被密密麻麻的攤位佔據。這些攤販不是流動的,而是用木板、金屬等材料搭建的固定棚屋或臨時商鋪。
秘魯利馬唐人街。圖源:中國新聞網
中華坊專案推進得相當順利,基本沒遇到什麼阻力。陸國雄表示,這主要歸功於當年利馬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特別是在施工期間,政府主動協調,封閉了部分繁忙路段,為現場施工提供了便利。
2000年,利馬市政府整治唐人街環境並修復中華坊,但陸國雄認為修復工藝簡化了細節,所幸主體結構與精神內涵得以保留。
對陸國雄而言,中華坊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建築形態上,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文化象徵。“它是那一代華僑華人智慧和情感的結晶。如今,中華坊依然作為唐人街的門戶,展示著華僑華人對中華文化的傳承以及與秘魯社會的深度融合。”
陸國雄表示,目前秘魯約有10%的人口帶有華裔血統,儘管部分華裔後代已改用西班牙語姓氏,但這種存在感早已融入秘魯的社會肌理。中華坊的存在提醒著人們,在秘魯這片土地上,華人留下了自己的痕跡與貢獻。
“到今天,華裔社群在秘魯商業、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持續發揮著影響力,而中華坊正是這一長期融合過程的具體見證。”陸國雄說。
許多人每天經過中華坊,把它當作拍照打卡的熱門地標,卻很少瞭解它背後的故事。對此,陸國雄感到遺憾。他呼籲秘魯僑界和教育界加強宣傳中華坊的歷史文化意義,讓年輕人明白,這是一份華僑華人送給秘魯社會的珍貴禮物,一條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中秘友誼的見證
參與唐人街中華坊建設時,陸國雄35歲。那一年,也是中國和秘魯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之年。半個多世紀過去,他親歷了秘中關係的深刻變遷。
尤其是在經濟與文化領域,秘中雙方的合作日益深化,成效顯著。陸國雄表示,中國為秘魯提供了大量基建支持,“很多原本難以實現的工程,因為中國的參與變成了現實”。
作為秘中友好的親歷者,陸國雄對兩國關係的發展感到欣慰,並對未來充滿信心。他相信秘中友誼將長久持續、深入發展。“這種合作不僅惠及我們這一代,未來的年輕人也將從中受益,共同創造兩國關係更美好的明天。”
170多年來,旅居秘魯的華僑華人同秘魯人民一道,同甘共苦,艱苦創業,為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位於利馬唐人街中心、成立於1886年的秘魯中華通惠總局,一百多年來始終活躍在為僑服務和促進秘中友好交流的第一線。
在紀念華人抵秘150周年時,利馬市政府同中華通惠總局等華人社團一起對唐人街進行了改造和修繕。這次改造將其打造成富有中華民族風情的商業步行街,大大提升了遊客吸引力。
2017年,一對石獅子落戶利馬唐人街。圖源:秘魯中華通惠總局
2017年12月13日,由中國廣東省僑務部門贈送的一對石獅子落戶利馬唐人街,與印刻著中華坊的綠色琉璃瓦牌樓相映襯。中華文化再次落腳秘魯,兩國友誼又多了一個見證。
19世紀秘魯詩人胡安·德·阿羅那筆下一段話流傳甚廣:“在秘魯,沒有一個地方找不到中國人,也沒有一項工作是他們不能勝任的。”百年時光流轉,秘魯人如今親切地稱呼中國人為“老鄉”,每年的2月1日也被定為“秘中友誼日”。
在陸國雄看來,中華坊不僅凝聚著僑社的集體記憶,也見證了中國文化在海外傳播和紮根的過程,更是華僑華人在秘魯奮鬥歷程的象徵。未來,它還將見證更多秘中合作的重要時刻。
文丨中國僑網記者韓輝、李思瑩
編輯丨楊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