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bā bā niáng rě ?

2025-07-21
世界僑報

得體的禮儀與地道的語言,方為真正的峇峇娘惹。”


“我的言談舉止讓我覺得我就是峇峇娘惹。”


“峇峇娘惹代表的是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教養傳統與文化底蘊。”


“看見珠繡拖鞋的瞬間,我就知道自己是峇峇娘惹。”


“峇峇娘惹,對我而言就是‘家’的代名詞。”


……


峇峇娘惹的世界——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正在首都博物館舉辦。韓輝 攝


峇峇(bā)娘惹的世界——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目前正在北京首都博物館舉辦。什麼是峇峇娘惹?以上是生活在現代的峇峇娘惹們自己給出的答案。


峇峇娘惹社區的形成


東南亞是個獨特且具有無窮多樣性的地方——有濕熱的季風氣候、密集的叢林、廣泛的水系。這些特殊元素所構成的環境孕育了人們世代在這裏生活的家園。


不論過去與現代,麻六甲海峽就像一個十字路口,印度洋和太平洋在這裏相接,中國、南亞和中東的巨大貿易市場在這裏相會,這裏既是農業帝國的邊境地帶,也是通往香料群島獲取奇異寶藏的西部狹窄的門戶


娘惹美食的濃郁和豔麗得益於各種香料的使用。韓輝 攝


早在15世紀,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人們藉由海上絲綢之路來到東南亞,他們與當地社區融合相處,通婚生子,形成了新的融合遺產社區,被稱為“峇峇娘惹”或“土生華人”。其中男性被稱為“峇峇”,女性被稱為“娘惹”。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更早在當地生根、發展,峇峇娘惹們與之後“下南洋”的華人新客有所不同,在當地居民中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創造歷史的一代先驅


作為跨越傳統的先驅們,土生華人在政治、經濟、教育、衛生、宗教、文化等領域頗有成就,他們身兼多職,成為本地商業和政壇的開路先鋒;他們人脈通達,網路遍佈東南亞甚至更遠的區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做出了貢獻。


19世紀起,峇峇娘惹憑藉經濟實力與社會地位,成為華人社區領袖,推動當地商業、教育和醫療發展,為東南亞社會進步奠定基礎。


首都博物館展出土生華人陳明遠夫婦的肖像畫、陳設和傢俱。韓輝攝


本次首都博物館的展覽中,一組陳明遠夫婦的肖像畫、陳設和傢俱吸引許多參觀者的目光。據介紹,這組具有視覺象徵意義的肖像畫是土生華人的代表。在新加坡國家遺產委員會網站上,這幅肖像畫被命名為“祖先肖像”。


從此次展覽的介紹中,可以瞭解到陳明遠1851年出生於越南,被新加坡土生華人船主陳金殿收養。肖像畫中陳明遠身著中國傳統服裝,這是當時土生華人男性的標準搭配,直到20世紀初他們才開始穿著西式服裝。


陳明遠夫人身著長衫,胸前是固定長衫的三枚胸針,外面罩著一件裙布,是那時東南亞女性的常規穿著。她旁邊放著一套檳榔用具及一個瓷痰盂。直到20世紀中期,嚼檳榔的習慣仍在東南亞地區廣泛流行。


展覽展出不同時期土生華人的代表。韓輝


1819年,英國在新加坡設立港口,華人隨之陸續而來。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海峽殖民地政府允許華人任職重要無薪崗位,包括立法議會、市議會以及華人諮詢局的委員,都由一小群頗具影響力的土生華人輪流擔任,他們有些也是英籍海峽華人協會的領導人。


此次展覽提到土生華人林文慶和宋旺相具有代表性。林文慶是20世紀早期著名的土生華人活動家,他是海峽殖民地和中國的教育改革宣導者。像許多東南亞土生華人一樣,林文慶與中國保持著緊密聯繫。1921年,應陳嘉庚邀請,林文慶成為廈門大學第二任校長,直至1937年。


另一位代表人物宋旺相則是歷史學家、新加坡首位華人爵士。1894年,宋旺相創辦新加坡首家馬來語報刊《東方之星》,後於1923年出版了代表性的《新加坡華人百年史》。他與林文慶、陳若錦攜手創辦了英籍海峽華人協會,併發行《海峽華人雜誌》。

傳統與現代的峇峇娘惹文化

峇峇娘惹這一群體在保留中華文化傳統的同時,吸納東南亞本土生活方式,創造了兼具多元特色的物質與精神文化。本次展覽中,獨特的娘惹美食、精緻的陶瓷器皿、典雅富麗的傢俱以及華美的娘惹服飾等,全方位呈現了峇峇娘惹的宗教信仰、婚俗禮儀與生活美學。


展覽展出的20世紀初的花卉紋方磚。韓輝 攝


土生華人美食又稱“娘惹美食”,是土生華人社區創造的獨特菜肴,根植於東南亞使用豐富香料的飲食傳統,至今仍是東南亞傳統美食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娘惹美食用料複雜,融合了多種文化的飲食特點。主要以馬來香料結合中國菜的烹飪方法各取所長,香濃豔麗,酸甜微辣,色香味俱全,十分精緻,不啻為感官的盛宴。


烹飪“娘惹美食”需要的香料。韓輝 攝


娘惹美食除了追求精細的準備和烹飪技巧,還對餐桌、餐具、進餐方式、佈置擺設等十分講究,呈現出別具一格的娘惹飲食文化。


陶瓷在土生華人社會、禮儀和飲食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土生華人們最常用的瓷器是上釉多彩琺瑯瓷器,多是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40年代在中國景德鎮製造的。之所用“娘惹瓷器”來形容它們,是因為土生女子(娘惹)喜歡這種瓷器。


娘惹瓷器色澤鮮亮、對比強烈、設計精美、飾有象徵意味的中國圖案,佛教元素、神獸、花鳥等,其中最經典的圖案組合是鳳凰和牡丹。


娘惹瓷器”粉彩鳳凰牡丹紋碗。韓輝 攝


據介紹,娘惹瓷器還包括祭壇上的香爐和線香底座、臥室中的粉盒和盥洗盆,以及痰盂和歐式茶具,所有這些都反映了土生文化的多重影響。


婚禮是峇峇娘惹一生中最隆重最講究的禮儀之一。傳統婚禮的程式十分複雜,要12天才能禮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峇峇娘惹的婚禮沿用清朝的古禮:跪拜叩頭、敲鑼打鼓、抬花轎,場面十分熱鬧。


本次展覽中,展示了峇峇娘惹婚禮的一些細節。比如,在正式舉行婚禮儀式前,峇峇娘惹的新娘新郎須互送湯圓,且新人必須一口吃下紅白共兩顆湯圓,不可咀嚼,須直接吞下,喻意喜慶甜蜜和白頭偕老。


20世紀30年代,土生婚禮新人和男女花童。韓輝 攝


峇峇娘惹婚禮床品裝飾。韓輝


新人的婚房以及床品裝飾也十分講究。婚床的裝飾和佈置所用的珠繡和刺繡在技術、設計、形式上受到了東南亞、中國和歐洲的影響。吉祥圖案主要取材於中國元素,流行的圖案有鳳凰、牡丹、麒麟和蝴蝶,象徵夫妻和睦,多子多福。


峇峇娘惹的婚俗文化保留了大量華人的傳統習俗。與中國傳統婚姻觀一樣,峇峇娘惹們十分講究“門當戶對”,實力相當的華人首領、富商家族之間經常聯姻。


展覽中展出的土生華人家中的祭壇。韓輝攝


就原有傳統而言,土生華人信奉道教、佛教、儒教、中國民間信仰和祖先崇拜,他們從自已中國南方的祖先身上繼承了這些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土生社區也吸收了東南亞本土社群的信仰與習俗。


祖先崇拜是土生華人禮儀崇拜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華人家庭都在家中設有祖先祭壇。祭祖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在祖先的忌日和節日,如一年一度祭拜祖墳的清明節,人們會在祖先的祭壇上擺放祭品。


幾個世紀以來,在東南亞港口城市的國際化環境中,峇峇娘惹時尚不斷適應和發展,融合了各種不同因素的影響


其中,服飾是最直觀的體現。從寬松過長的長衫到修身精美的可峇雅,從樸素深沉的單色調到對比強烈的多種色彩,從簡單的幾何紋飾到誇張多樣的立體圖案,娘惹服飾一直隨著時代在變化。


展覽展出的峇峇娘惹服飾。韓輝


東南亞娘惹婦女們常穿的卡峇雅,2024年已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卡峇雅不僅是一件服飾,更是成為文化傳承與合作共贏的典範。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今年8月17日。


記者丨韓輝

編輯丨楊帥

来源:中國僑網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