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思人生斯世,要做個模範人物。”這既是緬甸愛國僑領梁金山在90歲高齡時寫下的對子孫後輩的告誡,也是他奔波一生的人生總結。
從早年困苦,到他鄉立業,梁金山的成長堪稱艱難。正因如此,當他成為一方巨富後,仍心懷桑梓,不僅平日裏慷慨助人,還出資修橋跨越天塹,便利家鄉與外界往來。抗日戰爭期間,這座橋也成為滇緬公路上的咽喉要塞。
抗日戰爭期間,梁金山發出“國亡即家敗”之呼,為支援抗戰奔走,甚至不惜變賣家產,籌集抗日物資。直至晚年,梁金山仍以一己之身,奔波於家鄉建設,燃燒最後的生命。
近日,中國僑網《華人故事》欄目連線採訪梁金山之女梁有玲,聽她講述心目中的父親,還原梁金山波瀾起伏卻甘於平凡的一生。
家貧走他鄉
1882年,梁金山出生於雲南保山的一個小山村,三歲時,他的父親去世,母親只得獨自一人撫養梁金山四兄妹。
母親的辛苦被年幼的梁金山看在眼裏,7歲時,他已經開始山上割馬草,賣給馬隊做飼料,換得微薄收入補貼家用。
臨近邊境,當地人多有外出赴緬甸打工謀生的情形。1900年,18歲的梁金山也為了家中生計,開始赴緬做工。
“他這一路上十分艱辛,幫人趕馬、做碼頭工人、做火車司爐,什麼活計都做,直到最後到了邦海銀廠做礦工。”梁有玲說,在她小時候,父親梁金山常在家中的火塘旁,一邊烤火,一邊給孩子們講他當年的經歷。
資料圖:7月26日,航拍位於雲南保山的梁金山故居。(無人機照片)中新社記者 李嘉嫻 攝
她說,在艱難謀生時,父親並沒有自怨自艾,反而吃苦耐勞,用心鑽研每一份工作的技術技巧。在銀廠,梁金山逐漸學會了勘察、採礦、煉銀等技術,又因對工友十分熱心,被選為工頭。
逐漸站穩腳跟的梁金山沒有忘記家鄉父老,每當有鄉親到緬甸打工,梁金山都願意提供工作機會。若是有人想要離開,梁金山也會額外給他們一筆盤纏,叮囑他們回到老家後,可以做些小生意,解決生計。
1907年,在緬甸已經有些積累的梁金山在當地參與開辦合資銀廠,同時組織修建鐵路公路,暢通貿易管道,發展中緬貿易。
一日,在銀廠礦山巡查的梁金山在礦洞口發現了一些掉下來的土石,他敏銳地察覺到這是礦洞可能要塌方的跡象,於是他指揮礦洞及周邊的3000餘名礦工撤離礦區並暫時停工。
礦工們擔心不工作會影響收入,猶豫不決,合資的英國方面管理人員也反對礦場停工。梁金山隨即表示,停工期間的工錢照發,且由他一人承擔,方才平息爭議。
礦工們撤出沒多久,礦洞發生垮塌,梁金山因及時發現危險信號,又果斷執行避險措施,得到了英國王室的接見,並被任命為銀廠總經理。
此後,梁金山在當地聲望日高,成為了當地華僑社團僑領。
有國才有家
“吾多年謀生海外,凡我同胞均視之如親骨肉,外人欺辱如刀割,我心恨之入骨,憤而不平。國難八年,我一心獻國,國亡即家敗。” 這句出自梁金山《告誡子孫書》的家訓,如今肅然列於雲南保山方家寨村的梁金山紀念館牆上。
對梁金山來說,這番懇切言辭並非空喊口號。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入中國東北。遠在緬甸的梁金山聽聞後,一邊號召華僑抵制日貨,一邊組織華僑為抗戰捐款。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梁金山捐資四千兩白銀,支援保衛上海;1934年,梁金山又向保衛北京的東北軍部隊捐獻五千兩白銀。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梁金山在緬甸成立了緬甸華僑抗敵後援會和中華民國緬甸救國聯合會,繼續宣傳抗日救國,募集物資支援抗戰。
惠通橋位於雲南保山,橫跨怒江,始建於1932年。當時,當地人渡江主要依靠滑索,風險大且效率低,經常往來兩岸的梁金山早有建橋之想。
1935年,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梁金山捐款建造的鋼纜吊橋落成。為捐建這座大橋,梁金山變賣了兩個商號和一家工廠籌措資金,又請外國工程師設計橋樑,組織車隊、騾馬和人力,將建橋材料輾轉運至江邊。整個建造過程持續3年。
梁有玲說,大橋落成時,當地民眾間就流傳起“橋是金山橋,一年修萬年牢”的說法。有人建議將大橋命名為“金山橋”,卻被梁金山婉拒。“父親說,修建這座橋是為了便利兩岸民眾往來,發展中緬貿易,互利互惠,所以要叫‘惠通橋’。”
資料圖:惠通橋。圖源:保山市檔案館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保障國際援華物資的運輸需求,連接中國昆明和緬甸臘戍的滇緬公路開始修築,跨越怒江天塹的惠通橋作為其中關鍵一環改造擴建。
1942年,日軍大舉南侵,緬甸告急,一批國際援華物資滯留當地,梁金山調配其公司三個車隊120輛卡車晝夜兼程,為國內戰場及時搶運物資10餘萬噸。
及至後來緬甸淪陷,為爭取天險屏障阻礙日軍進犯,惠通橋被炸斷。待到1944年為滇西反攻修復惠通橋時,梁金山再次出資,因為他當初就堅信:等到抗戰勝利,惠通橋是要修復的。
此外,梁金山還為抗戰陸續捐贈了80輛卡車和一架飛機,認購了一半以上雲南發行的“救國公債”,還堅持每月捐款直至抗戰勝利。
梁有玲說,父親平日叮囑子女最多的話就是要熱愛祖國,有國才有家。她回憶說,梁金山晚年時,曾有人問他為國家捐出多少錢,“父親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該把一切都獻給祖國,從來也不記賬。”
勤儉做人兼濟天下
雖然梁金山事業有成,但在梁有玲的記憶中,父親總是過著樸素的生活。“有時他的衣領、襪子破了,就叫我幫他補了又補繼續穿,這樣的習慣一直持續到他晚年,可以說他對自己十分嚴苛。”
據說,日軍進攻緬甸時,曾意圖抓捕積極抗日的梁金山。一次,日軍在院中見到穿著樸素的梁金山,把他當作隨從,詢問梁金山的下落,他也因此抓住了逃命的機會,回到了家鄉。
在子女教育上,梁金山十分嚴格,他告誡子女獨立拼搏,要“靠自己的雙手吃飯”,但在對待他人時,則要盡己所能提供幫助。
家中長輩告訴梁有玲,父親從前在緬甸時,每逢返鄉,總帶著些金銀布匹等物件回家,又總是在返鄉的路上用來接濟窮苦鄉親,最後到家時往往所剩不多。
“他做這些也是為了提醒自己不忘來路。”梁有玲說,父親當年赴緬謀生,一路上得到不少鄉親照拂。一次,梁金山餓著肚子路過一家涼粉攤,攤主大媽聽說他的經歷,不僅沒有收錢,還將當天賣得的銅錢全部留給他用作路費。
於是,心懷感恩的梁金山選擇將善意傳遞下去。梁有玲回憶道,兒時同父親外出買柴,“人家賣3塊,我爹要給5塊,他說,鄉親砍柴不容易,多一塊是血汗錢,再多一塊是腳步錢。”
梁有玲表示,晚年的梁金山仍未停止工作,修路、找礦、建設體育館、引進咖啡種植、維護文物古跡,還多次婉拒政府為其提供車輛的安排。
資料圖:2024年7月5日,多國僑商走訪雲南保山的咖啡莊園。20世紀30年代,梁金山將咖啡種子引進雲南保山,從此種下保山咖啡的“僑緣”。1952年,保山潞江壩引入咖啡種植,開始產業化發展。羅婕 攝
耳濡目染之下,梁有玲也繼承了這份樂於助人的精神,她先後為家鄉和工作地大理的學校捐贈了太陽能熱水器、桌椅、電腦等生活學習用具。2021年,位於雲南大理的漾濞縣發生6.4級地震,梁有玲的女兒也第一時間組織了物資運往災區。
及這些經歷,梁有玲說:“父親身體力行做到了‘要做個模範人物’的家訓,作為他的女兒,我雖無法企及他的成就,但仍希望能為社會做一份貢獻,我也會將這份心意傳承下去,讓後輩們繼續踐行他老人家的精神。”
記者丨門睿
編輯丨楊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