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匈牙利餐饮界大奖,这位华人如何在布达佩斯打造“中餐地标”

2025-08-05
世界僑報

自1998年在布達佩斯建立第一家蘭州飯店,匈牙利華人王強已經做了近30年中餐,他經營的中餐館憑藉地道的風味積累了超高人氣,是大家心中的 “中餐地標”。在當地電視臺的美食節目中,他也是觀眾們熟悉的Wang Mester(王大廚)。


前段時間,王強獲得匈牙利資深美食和酒店評選機構評選的“最佳遠東餐廳”和“最佳亞洲餐廳”獎項。近日,他近日接受中國僑網華人故事欄目專訪,講述如何讓匈牙利食客瞭解並愛上中餐。


想讓當地人嘗嘗正宗的中餐


王強祖籍北京,在做中餐之前他曾從事過很多行業,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手了一家餐館,1998年開了蘭州飯店。那時當地人都沒見過蘭州牛肉麵,對這種中式拉麵倍感新奇,飯店剛開生意就很火。


王強介紹,當時當地中餐館還沒形成規模,很多中餐館常備兩本菜單,一本給當地人看,一本給華人看。給當地人的菜單上基本都是改良版中餐,這些菜不像正宗中餐那樣講究配料,主要用糖、醋、辣椒等調味,代表菜有宮保雞丁、魚香肉絲等。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在當地人認知中,中餐與中式速食是劃等號的。


“那時常聽匈牙利朋友說,布達佩斯的中餐館味道都差不多,我就想一定要讓當地人嘗嘗正宗的中餐。”王強說,當時在布達佩斯根本買不到正宗的中餐調料,他們只能從國內採購運來,推出了大盤雞、蔥爆羊肉等西北風味菜肴,也很受當地食客歡迎。


餐館的名氣也吸引了匈牙利的電視媒體,漸漸開始有電視臺給王強打電話,希望採訪餐館,還到廚房拍攝拉麵製作過程。


後來王強還受邀在當地的電視臺錄製一檔美食節目,鏡頭前他身穿白色廚師服,一邊做中餐一邊用流利的匈牙利語講解菜品製作過程。節目總共錄製了十餘期,很多匈牙利的電視觀眾也是通過這檔節目瞭解了中餐。


2024年11月,王強作為特邀嘉賓參加匈牙利辣椒電視臺(TV Paprika)20周年活動。(受訪者供圖)


當時王強也認識了一些匈牙利的餐飲界人士,於2004年一起創立了匈牙利餐飲協會。他介紹,餐飲協會目前有4000餘名會員,定期舉辦美食文化節、行業發展研討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還常常組織中餐業者與匈牙利餐飲業者交流,探討中餐與西餐的融合發展等。


2005年王強還開辦了一所廚師學校,專門教授中餐烹飪。課程每期一個月,每週授課一次,每次教三到四道中國菜。因為每期教授的菜品不重複,有不少學員連續報名多期課程,甚至有人學了七八次。


原汁原味的中餐俘獲食客


在布達佩斯十四區,有一家大名鼎鼎的鼎鼎香餐廳,木質的門和牌匾、鋪了青磚的牆壁在歐洲風格的街道上格外引人注目,餐廳主營川菜,當地的政要和明星都是這家中餐館的常客,餐廳也曾作為奈飛(Netflix)電影的拍攝取景地。


位於布達佩斯十四區的鼎鼎香餐廳。(受訪者供圖)


這家餐廳由王強建立於2009年,於2012年重新裝修。他說:“很多建築材料和裝飾品都是從中國運過來的,為了尋找青磚和石雕,我跑了很多城市。器皿、餐具、茶具、桌椅都體現中華文化特色的,盤子上都印有川劇臉譜的圖案。”


“菜品都是地道川味,其中有一道川西霸王骨是店裏的招牌。”王強說,牛骨要選肥瘦相宜、肉質鮮嫩的肋排,先用獨家秘方進行鹵制,再放油鍋裏炸制,最後將辣椒、花椒等13種調料翻炒做成醬汁澆在排骨上。排骨非常香,很多食客顧不上矜持,拿起骨頭直接啃。


談及匈牙利人為何對川菜的接受度很高,王強說,在匈牙利辣椒也是必不可少的調味品,無論是煲湯、燉肉還是醃菜,都離不開辣椒。特別是名為Paprika的紅椒粉,更是匈牙利菜肴的靈魂,在匈牙利的市場也能看到攤主把辣椒穿成串售賣。


鼎鼎香餐廳的川菜菜品。(受訪者供圖)


“匈牙利有不少菜品和中餐很相似,比如他們的土豆牛肉湯和中餐的土豆燉牛腩很接近,他們還有燉豬肉、燉牛肉等燉菜。”王強說,匈牙利菜常用的香葉、丁香等調料也和中餐有所重合,所以他們對中餐有天生的親切感。


後來王強在布達佩斯二區開了一家規模更大的鼎鼎香分店,營業面積約500多平方米,不僅經營川菜,也增加了東北菜、北京菜、徽菜等不同菜系。


這些年來鼎鼎香也收穫了很多忠實顧客,很多匈牙利政要也是這裏的常客。王強說,還有一對70多歲的當地人夫妻,每週六中午都會雷打不動地來店裏吃飯,已經堅持了十來年。


致力於中餐推廣的Wang Mester


在布達佩斯中央大市場附近,一家名為Biang Bisztró的面館生意火爆。玻璃櫥窗後的操作間裏,拉麵師傅捏住麵團在案板上“biangbiang”拍打,煮熟瀝幹後放入辣椒面、蒜末後澆熱油,再加生抽、香醋、麵湯等,這碗biangbiang面引得食客大快朵頤。


餐廳在食材與風味上都很講究,由陝西廚師傳授拉麵技藝,延續了地道的製作方法。基礎食材如麵粉、青菜、肉類等從當地採購,辣椒則是從中國採購。餐廳採用選辣標注的方式,讓顧客自主選擇辣度。店內還配備刀削麵機器人,機器被放置在窗邊,成為顧客拍照打卡的趣味亮點。


食客在Biang Bisztró面館吃飯。(受訪者供圖)


“匈牙利人很愛吃麵條,目前我們有三家門店,到了吃飯時間通常需要排隊等位。”王強說,除了各類麵食,店裏還提供炒飯、蓋澆飯等菜品。其中炒飯很有特色,包含青紅椒、酸豆角等約8種食材,顧客可按需添加雞肉或牛肉,口感層次豐富。


最近,王強還新開了一家烤魚店和一家滷味店,滷味店門臉雖小但品類齊全,鴨掌、鴨頭、牛百葉、牛肉、豬頭肉、東北幹腸等應有盡有,每天早上手工現制。烤魚店則特意從國內引進烤魚設備,食客可以選擇香辣、豆豉和蒜香等不同口味。


王強說,如今這樣的中國小吃店在匈牙利越來越多,麵條、肉夾饃、燒烤等都很火,不同於“大而全”的傳統中餐館,這些小店有“小而美”的特點,人員少,運營簡單。隨著中國小吃被越來越多當地人接受,小吃店也成了中餐發展的方向之一。


王強新開的大王烤魚店。(受訪者供圖)


現在王強依然會參加當地媒體的美食節目錄製,他告訴記者,現在的節目很多是短視頻和直播的形式,節目內容也和以前大不一樣,以前專注教做菜,現在大多是展示類或訪談類,常會結合開放式廚房場景。


“比如在春節、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期間,節目組會邀請我聊華人過節的飲食習俗,我邊說邊講解,和大家分享相關內容。今年春節期間,我還和布達佩斯市長一起錄製了視頻,在唐人街廟會邊吃邊聊中國的傳統節日。”王強說。


王強在街邊品嘗biangbiang面。(受訪者供圖)


王強也以“Wang Mester”的名字註冊了社交媒體平臺,兩年裏積累了幾十萬粉絲。他說:“日常拍攝的內容不只有做菜,還會加入搞笑等輕鬆元素,也有不少網友因為關注我專門來我們店裏吃飯。我還多次帶當地的記者前往唐人街,其中一條介紹唐人街上的中餐館的視頻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上有160萬的流覽量。”


在他看來,得益於匈牙利華人數量增長以及中資企業的入駐,帶動了當地對中餐的需求提升。從發展趨勢來看,中餐發展水準在不斷提升,推動整體的品質升級。“未來我們還會不斷學習和探索,讓更多人體驗到舌尖上的中華文化。”


記者丨吳侃

編輯丨楊帥

来源:中國僑網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