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紀念日。當日,多位海外華商接受中國僑網“僑商道”欄目採訪,講述與深圳的故事。
資料圖:深圳灣人才公園。中新社記者陳文攝
從“邊陲小鎮”到“國際都市”見證城市蝶變
1984年,北歐深圳總商會會長、瑞典瑞中企業家協會會長張巧珍從梅州遷居深圳,從最簡單的來料加工起步,在“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裏摸爬滾打。
“當時很多人勸我回老家,但我覺得深圳有活力、能幹事。”張巧珍說,60年代出生的她,帶著“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勁,見證了深圳“一步一個腳印,一磚一瓦”建起來的過程,“我們那一代創業者吃苦耐勞、肯幹敢幹,跟深圳的‘拓荒牛精神’太契合了。”
“很多當年離開的人會感歎‘沒把握好機會’,而我慶倖自己的堅守。”如今,張巧珍的業務拓展至酒店經營、高科技投資等諸多領域。隨著業務拓展,張巧珍在北歐開設公司,她告訴記者,北歐在電子產品、交換機等領域起步早,中國雖然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快,一些技術已經領先於北歐。
近幾年,張巧珍牽頭將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專家團隊引入深圳,推動其開展防癌檢測試劑研發與臨床實踐,如今團隊成果已獲當地高度認可。“越來越多北歐年輕人來深讀書、創業,他們覺得深圳有活力,習慣這裏的環境,畢業後都樂意留下來”。
南非深圳總商會常務副會長張凱表示,自己當年在深圳的時候,只是在羅湖口岸一帶有些樓房,現在深圳到處都是高樓大廈,根本認不出原來的樣子。
“隨著中國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AI和人工智慧方面的發展,海外華商可以為深圳把最新的科技帶到所在國發揮橋樑作用。”張凱說道。
引資源搭橋梁新華商助力深圳鏈接“全球機遇”
近年,越來越多的海外華商選擇紮根深圳。中國僑聯新僑創新創業聯盟理事尹其琦不久前就將公司總部遷入深圳。
資料圖:深圳前海欣賞瑰麗晚霞。中新社記者蘇丹攝
“深圳擁有從創意、研發、製造到資本化的完整產業鏈,還有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以及‘秒批’‘免申即享’的惠企政策。”尹其琦說,在這裏,一個想法能快速變成產品、走向世界。自己也實現了從“單打獨鬥”到“搭建中外橋樑”的轉變。
2019年,王凱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中心,並將中心創業載體落戶深圳前海。
資料圖:7月23日,深圳前海,施工人員進行作業。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
“我是研究創新創業要素如何流動、社會階層如何分化的,尤其關注青年問題。”王凱表示,選擇深圳、落戶前海,正是看中了深圳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居民平均年齡僅32.5歲,充滿青春活力與創新潛能。
王凱說,深圳前海不僅是深港合作的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核心引擎,更是國家高水準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能為港澳青年及海內外青年創業者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
編輯丨楊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