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建人之一彭澤民之女彭潤平,作為抗戰華僑領袖遺屬,受領“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章。
彭澤民一生經歷驅除韃虜、抗擊日寇以及新中國成立等重要歷史階段,是中華民族復興每一步的親歷者。孫中山先生曾建議他將原名“澤文” 改為 “澤民”,寄予 “厚澤於民” 的期望,而彭澤民也用一生回應這一期望。他醫人醫世,始終走在革命的道路上,外界稱其為 “孫中山信徒”“共產黨摯友”。
彭潤平日前接受中國僑網“華人故事”欄目專訪,追憶父親上下求索、跋涉一生的革命道路。
尋救世之方
在彭澤民原先的家中,孫中山的親筆題詞“博愛”曾高懸廳堂。“父親是孫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竭誠擁護者。”彭潤平說。
1902年,24歲的彭澤民喪父,因生活所迫從廣東四會前往馬來西亞謀生。雜貨店店員、小學教員、錫礦文書……彭澤民在南洋做過許多工種,空閒之餘利用所學中醫為當地曠工等群眾治病。
與貧苦民眾朝夕相處,讓彭澤民深感南洋華僑遍嘗艱辛、受盡欺淩。而國內清政府任西方列強宰割,百姓生靈塗炭,家國困境當前,彭澤民時常思忖,古有醫病湯方,何為今日救世良方?
在吉隆玻,彭澤民定期參加孫中山舉辦的“中和講堂”,接受民主革命思想薰陶。1905年,孫中山建立中國同盟會,彭澤民協助籌建吉隆玻分會,並在英殖民當局的壓迫下,秘密發展會員、籌募資金和武器彈藥,組織愛國華僑回國參加辛亥革命。袁世凱復辟時,彭澤民組織華僑討逆軍,到廣東參與討伐袁世凱爪牙龍濟光。
彭澤民照片。(鄭樂其攝)
1921年春,彭澤民出任《益群日報》總經理,以“擁護孫中山革命大綱”為主旨,開設“祖國之光”專欄,鼓勵並促成很多華僑青年參與國內革命。次年秋,他派編輯許甦魂回國採訪。許甦魂見中共領導的工農運動呈蓬勃態勢,回信感歎: “民眾的運動其勢之猛,其功之豐,為弟所未見過......布爾什維克的真諦,為吾人救世之藥方也。”
1923年,彭澤民謁見孫中山商討時局。孫中山將新三民主義喻為“最好的種子”,三大政策喻為“最好的園地”,表示二者缺一不可。
從許甦魂對工農運動的見聞感慨,到與孫中山的深入交流,身在南洋的彭澤民,對投身國內革命運動的希望愈發清晰。
1925年,孫中山逝世,彭澤民悲痛不已,又因參加革命遭馬來西亞英殖民當局驅逐,遂回國投身革命。彼時正值國共合作,他應中國共產黨邀請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授華僑革命運動。
“其間,父親深感共產黨發動群眾、領導工農運動的高明。”彭潤平回憶道。1926年,彭澤民在廣州效仿開辦華僑運動講習所。“父親始終認定,聯俄、聯共、扶助工農才能救中國。”
在革命路上大踏步前進
彭澤民誕辰110周年紀念座談會上,時任民革中央主席屈武為紀念彭澤民題詞“民之革命先驅 愛國華僑典範”。(鄭樂其 攝)
國民大革命期間,彭澤民主持成立“華僑協會”和“華僑北伐後援總會”,成為支持省港大罷工和北伐戰爭的重要力量。
當時,“華僑北伐後援總會”在海外設立分會500多個,吸納百萬會員,僅在一個月內就籌集大量軍餉、裝甲車、槍支彈藥、醫藥物資支援北伐戰爭。彭澤民還組建“華僑炸彈敢死隊”“北伐軍海外工作團”等直接分赴北伐前線參戰。
然而,北伐戰爭最終失敗。南昌起義後,彭澤民遭迫害避居香港。他化名行醫,一邊為工友義務看病,一邊秘密宣傳革命思想,其寓所也成為香港民主進步人士的重要聚集地。
“從南昌起義開始,父親對共產黨有了更深的認識,他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革命能迎來嶄新局面。” 彭潤平說。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彭澤民迅速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他發表《告全國各界領袖書》,呼籲“各政治黨派必須平等合作,共赴國難”;創辦《抗戰華僑》刊物,“把一切抗敵救亡消息、政府抗戰決心、國內對僑胞的期望輸往海外,把僑胞的意見與各地救運詳情傳回國內”。他還撰文讚揚八路軍平型關大捷的輝煌戰績,號召海外華僑“加緊節衣縮食,踴躍輸將,獻身為國”。
彭澤民憑藉在香港行醫積累的社會關係,售賣海鹽籌措資金,暗中協助東江縱隊採購槍支,並號召華僑為隊伍籌募衣物、藥品,並在支援新四軍的後勤運輸線建設中,統籌物資採購與運輸安排。他還從菲律賓召回兩個女兒,送她們奔赴上海淞滬戰場參與戰地救護。
彭潤平向記者展示,父親送別即將奔赴淞滬會戰的女兒的照片。(鄭樂其攝)
在長期革命歷程中,彭澤民與中國共產黨人方方、連貫,以及東江縱隊的尹林平、海南瓊崖縱隊的馮乃松等,建立起深厚的革命情誼。中共地下黨負責人常到他的住處傳遞中共中央有關精神。彭澤民的幾個兒女也多次擔任革命的小小通訊員。
對共產黨人的傾力相助讓彭澤民招致日寇報復。“父親曾兩次被捕,日軍毒打他,讓狼狗撕咬他。父親身上膿瘡遍佈,但始終堅貞不屈。”彭潤平說。
回憶香港淪陷的日子,彭潤平說,即便堅定如父親,在革命低潮時也難免有沮喪無力的時刻。每當這時,母親總會陪伴在側,唱幾段順德小調為他提振鬥志。幾個兒女也會在入夜後,緊閉窗簾,輕唱幾句《松花江上》《大刀進行曲》等抗日歌曲,於黑夜中期盼民族解放的黎明。
忍言歸去盼生機活潑
在彭潤平眼中,父親是一位富有詩情的人,一生創作240餘首詩詞,既針砭時弊反映社會問題,又鼓舞人心,激勵青年一代報國。
當年送兩個女兒回國參加淞滬會戰,他賦詩“馬革裹屍尤常事,讀書當日欲何如。正宜趁此風雲會,一掬丹憂報父師”,以豪邁詩句勉勵女兒投身國難;抗戰勝利後,為《現代日報》創刊11周年題詞 “為民族獨立競爭,為平等自由奮鬥,革命的僑胞聯合起來,追隨著旗幟前進”,為華僑指明方向;北上參加新政協籌備會時,又以 “廿年空有還鄉夢,今日公車入國門。幾經羈縻終解脫,布衣今日也稱尊”,道盡大半生革命終迎曙光的激動。
彭澤民為紀念《現代日報》創刊11周年的題詞。(受訪者供圖)
開國大典上,彭澤民站在天安門城樓第一排,與廣場民眾同慶新中國成立。典禮結束後,彭澤民立即致信香港家中。
“父親在信中說,我的母親曾在舊社會裏孤苦卑微,被賣給包工頭做苦奴,如今翻身農奴把歌唱。海外華僑們也不再是孤苦無依的人,終於有了話語權。新中國是人民的!”彭潤平說。
新中國成立後,彭澤民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治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等職務。同時,他積極發展中國的中醫藥事業,並參與籌組中華醫學會中西醫學術交流委員會。
1956年,女兒彭潤平考上大學,彭澤民欣喜之餘贈詩:“兒時突遘刀兵劫,離亂方悲失學窮;今聞考績占優異,敢忘人民解放功”,叮囑女兒莫忘昔日戰亂之苦,珍惜和平的來之不易。同年10月,彭澤民病逝。
近日,彭潤平作為抗日華僑領袖遺屬受領“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章。(鄭樂其 攝)
如今,當年收到贈詩的彭潤平已92歲高齡。她依然記得父親臨終前所作自挽聯裏對新中國的不舍和對民族未來的期許。“‘大局方興,忍言歸去?生機活潑,何用悲為!’父親當年盼的生機活潑,如今都實現了。”彭潤平說。
編輯:楊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