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有一群海外教育工作者,於烽火硝煙中堅守民族氣節,守護著中華文化的根脈。
雅加達中華中學:辦流亡學校護教育火種
1942年3月,日軍侵佔印尼雅加達,當地華文教育遭遇重創。雅加達中華中學校長李春鳴與該校教育者們迅速制定轉移計畫。
徐天從、潘學靜夫婦與沈美鎮夫婦,護送學生們輾轉抵達深山城鎮芝巴德。教務長李善基一家也帶著另一批學生同步轉移。幾支隊伍匯合後,在艱苦的環境中搭建起 “流亡學校”,徐天從接任芝巴德華校校長,主持教學工作。
當時,日軍曾試圖在青年學生中徵召新兵。徐天從將學生編入教職員工名單,保護適齡學生免受迫害。
日軍還脅迫徐天從擔任《共榮報》主編,若他不從便要將其投入集中營,甚至牽連更多僑民。面對威逼利誘,學校的教育者們連夜商議對策,身懷六甲的潘學靜挺身而出,與日軍交涉。她無懼日軍威壓,拒絕物質誘惑,最終成功回絕要求。
這一“流亡教學生活”一直持續至抗日戰爭勝利。雅加達中華中學老師們的堅守護住了華僑子弟的教育希望。
設華僑數理化講習所:抗日時期的靈活應對
除雅加達中華中學以 “流亡學校” 延續華文教育外,另有一批華僑教師靈活應變,以特殊方式守護教育火種。
1943年,在雅加達華僑公會主席劉宜應等人的宣導下,華僑數理化講習所獲日軍批准成立,校址設於雅加達大南門火車站左側對街,教師均為戰前雅加達華校著名數理化教師。講習所堅持採用中文教學,未設日文科,以此表明立場、抗爭日軍奴化教育。
這一臨時教學機構,契合了戰時印尼華僑教育的特殊需求,不僅讓中斷學業的華僑子弟得以繼續深造,更為戰後華僑中學的恢復儲備了優質生源與師資力量。
對當時的華僑教師而言,不顧生命威脅堅持授課,本身就是對抗日軍文化殖民的重要方式。據管渝《印尼華僑教育史片段談》記載,彼時華僑學校無任何外部補貼,全靠學費與僑胞捐助維持運轉,教職員月薪平均僅49.32越南盾,生活極度窘迫,但他們仍以滿腔熱忱堅守講臺。
菲律賓華僑教育家顏文初:率師生共同抗敵
顏文初是菲律賓著名的華僑教育家,從青年時期開始就積極投身革命活動。1914年,顏文初在菲律賓馬尼拉的中西學校執教,並於1918年起擔任校長。在20餘年的校長生涯中,他擴展校務、整頓校風、制定規章制度,努力提高教學品質,使學校規模逐漸擴大,成為當時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標杆。
顏文初(第一排右二)與家人合照。(圖片來源:福建省檔案館)
為適應華僑社會教育需求,顏文初撰寫《童子尺牘》《學生尺牘》《商業尺牘》及《商業新教科書》等書籍,被菲律賓的華僑學校廣泛採用。他還積極為國內多家知名刊物,如上海《東方雜誌》等撰寫文章,介紹菲律賓華僑教育的情況,成為溝通中菲教育文化交流的橋樑。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轟炸菲律賓,華僑學校盡數停辦。顏文初作為菲律賓華僑抗敵後援會宣傳組成員,在華文報紙上發文抨擊日軍的野蠻行徑,並號召華僑商人抵制日貨。他同時率領學校師生開展抗日救亡工作,組織寒衣勸募活動,得到多所僑校呼應。
1942年日軍佔領馬尼拉,顏文初不幸被捕。面對日軍的嚴刑拷打與威逼利誘,他始終堅守民族氣節,拒絕投降。同年4月15日,顏文初與其他8位抗日志士被日軍秘密殺害。馬尼拉光復後,中西學校為顏文初舉行追悼會,在校內設紀念堂,並把4月15日定為學校紀念日之一。
微光彙聚,海外華文教育者們在戰時堅守民族氣節,抗爭日軍的奴化教育,守護華文教育的希望。今日教師節,向這些不屈的海外華文教育者們致敬!
編輯:楊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