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油紙燈籠:照亮海內外“膠己人”的家

2025-09-11
世界僑報

九月初,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一戶掛著“燈籠製作”招牌的人家家裏,正忙著劈竹破蔑,準備製作一批油紙燈籠。42歲的陳煒躍正在整理竹篾,為燈籠編織做好準備。這批燈籠製成之後,將打包發往新加坡,用於九皇勝會祭祀活動。



九皇勝會是東南亞華僑華人最為看重的節日之一,其中,修整更新廟宇裝飾是勝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海外中國僑網(鄭樂其、李明陽)潮汕人來說,更新油紙燈籠則是重中之重。


陳煒躍已不記得他做過多少個油紙燈籠了。從他記事時,祖母就在家編制燈籠,代代相傳,現如今,陳煒躍一家四代人均掌握油紙燈籠製作工藝。


煒躍在編制燈籠(鄭樂其 攝)


潮汕文化處處少不了油紙燈籠的身影。過年時,掛上兩盞油紙燈籠,代表著辭舊迎新;元宵時的遊神隊伍裏,人們提著油紙燈籠祈福;唱大戲時要點上戲前燈;辦白事,也要使用白底藍字的油紙燈籠,油紙燈籠照亮每一個潮汕人的精神世界。即使遠在異國他鄉,在重要場合依然少不了來自家鄉的油紙燈籠。


據陳煒躍介紹,每年接到的訂單裏,大約有三分之一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大多供給當地的潮籍華僑,“有潮籍華僑的地方就有燈籠。”


陳煒躍正在準備一批即將發往馬來西亞韓江家廟的油紙燈籠:上完桐油後顯得暗黃的燈籠外殼上,亮紅色的“韓江家廟”“潮州會館”字樣格外醒目。給燈籠拍完“打卡照”,陳煒躍便將燈籠裝進特質的木箱裏,為燈籠打好骨架,準備發貨。


即將發往馬來西亞韓江家廟的油紙燈籠(受訪者供圖)


跨國運輸油紙燈籠不易。怕燈籠變形,必須為其打好骨架;怕燈籠破損,專門定制合適的木箱,經過層層保護,才可將燈籠發出。“潮汕籍的華僑,有很深的潮汕文化情懷,總是念著家裏的味道,不然也不會千里迢迢來訂購油紙燈籠。”陳煒躍說。


在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生產的今天,面對時間成本、出貨效率等現實問題,更多人選擇了工業燈籠。而來自海外華僑的訂單卻不見少。一位客戶告訴陳煒躍:“燈籠啊,還是手工的有味道。”


燈籠晾乾後,竹篾清香混著顏料氣息,陳煒躍一家幾十年如一日與這個氣味打交道。面對產能低、訂單減少的困境,陳煒躍只是淡然處之。他也問過祖母,為什麼我們要繼續做燈籠?祖母回答:“手藝在身上,不做也是失傳了。何況有人惦記著,不是說喜歡我們手工製作的嗎?”87歲的祖母編起燈籠,手指頭依舊靈活得如在跳舞。這一編,就是四代人,編制燈籠,已然成為這家人的堅定信念。


前美村是著名僑村,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全村現有戶籍人口六千多人,而海外鄉親達一萬多人。已有百年歷史的“嶺南第一僑宅”陳慈黌故居坐落在前美村中心,每年接待大量遊客。


故居一角,被改造成油紙燈籠文化展館,陳列各式各樣的燈籠:有大而飽滿、寫著“風調雨順”“忠順世家”的傳統燈籠,也有迷你小巧的裝飾燈籠、寫著“北京烤鴨”字樣的新式燈籠。琳琅滿目,各具特色。陳煒躍的父親陳少傑受邀在此演示燈籠編織技藝,不時有遊客因好奇而駐足欣賞。


陳慈黌故居裏的油紙燈籠文化展館(鄭樂其 攝)


近年來,當地深入挖掘“古村落、潮文化、僑文化”,大力發展非遺、民俗,搭建線上傳播平臺,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等管道,全方位展示潮汕文化、僑鄉文化。


工作人員駱高特表示,陳慈黌故居是引人矚目的僑文化基地,油紙燈籠又是潮汕籍華僑華人共同的文化記憶。希望可以通過故居平臺,設置這樣的展示館,向大眾展示潮汕文化、僑鄉文化,若有華僑華人回來,也能感受到家的味道。


迷你小巧的新式燈籠(鄭樂其攝)


油紙燈籠亮,何處不為家。從前美村街巷裏搖曳的燈籠,到韓江家廟門前映射出的暖光,跨越山海的油紙燈籠,只要它亮著,就映照著全球膠己人“家”的座標。


編輯:楊帥

来源:中國僑網(鄭樂其、李明陽)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