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94周年,這些華僑抗戰故事人們不曾忘懷

2025-09-18
世界僑報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中國開啟了長達14年的浴血奮戰。14年間,海外華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以實際行動支持中國,為戰爭勝利貢獻自己的力量。


9月18日,山西省太原市,民眾參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圖片。當日,“反人類暴行——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展”在山西博物院青銅分館開展。中新社記者 韋亮 攝


成立抗日團體 進行抗日動員與組織工作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各地華僑紛紛致電國民政府要求抗日,表示“誓為後盾”;同時,自主組織抗日團體,開展籌賑募捐、抵制日貨等活動。


1936年9月20日,法國巴黎成立全歐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其宗旨是:“聯合全歐僑胞,不分黨派、職業、階級、信仰,實行全民團結、抗日救國並增進華僑福利。”聯合會實現了跨地區、跨國家華僑抗日團體的統一,救亡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很有聲勢。


全面抗戰爆發後,華僑社會的抗日團體迅速發展,星羅棋佈。抗戰期間,美國華僑一共成立近百個救國團體;在美洲的加拿大、秘魯等地,在澳大利亞、非洲的一些地區,也都組織了各式抗敵救國會。


南洋地區華僑人口眾多,抗日團體也最多。1937年8月15日,新加坡118個僑團聯合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主席是陳嘉庚。接著,南洋其他地區的僑社也先後成立了各種抗日團體。1938年10月10日,南洋各地的168名代表齊集新加坡,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統籌財力、物力的支援。


9月9日,“國際友人與中國抗戰——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專題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中新社記者田雨昊攝


捐錢捐物 從經濟上援助抗戰


海外僑胞籌措戰費的捐款名目很多,有常月捐、特別捐、獻金等;捐款的方式有勸募、舉行文體活動籌款、開展義賣集資等。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張秀明曾表示,抗戰期間,華僑在經濟方面貢獻突出。他們通過捐款捐物、購買國債、匯寄僑匯、投資中國、抵制日貨等方式,為前線物資供應與後方生產發展提供堅實後盾。


在捐款捐物方面,華僑參與人員廣泛、持續時間長、捐款形式多樣、組織嚴密。張秀明表示,除直接捐款外,華僑大量捐獻抗戰所需物資,大到飛機、汽車,小到藥品、食品、寒暑衣等,無所不包。


直接參戰 從人力上援助祖國抗戰


“母叫兒子上戰場,妻送郎君打東洋。”這種感人景象不只出現在神州大地,還出現全球各個有華僑分佈的國家和地區。


當地時間9月1日,“赤子功勳——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圖片紀念展”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中新社記者張興龍攝


張秀明表示,很多華僑回國參戰,粵籍華僑回國參戰者有數萬人,也有華僑組成救護隊、服務團等在前線和後方提供服務,還有華僑組織慰勞團在中國慰問考察。


其中,南僑機工是回國參展代表,1939年2月起,3200餘名華僑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回國支援抗戰,他們在滇緬公路上搶運軍需物資,用生命築起一條“不沉的補給線”。


回國的南僑機工中,有的放棄了海外待遇優厚的職業回國;有的年僅十七八,卻虛報年齡才夠條件回來;有的因家長不同意,改名秘密參加機工隊伍;有的甚至女扮男裝,一心只為救國……


南僑機工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命運相連的驗證。”長期研究南僑機工的夏玉清表示,滇緬公路所穿越的中緬邊境一帶是瘧疾的高發區,俗稱“瘴疫之地”。不少南僑機工感染瘧疾,當地民眾自發提供救治與幫助。


1942年,日軍進攻滇西,滇緬公路上的惠通橋被炸,南僑機工慘遭日軍搜查追殺,當地民眾幫助南僑機工藏身,並把他們化妝成傣族等當地少數民族同胞的樣子保護起來。一些南僑機工留在當地生活並組建家庭。


資料圖:畹町南僑機工紀念館。中新社記者 李嘉嫻 攝


海外華僑在抗戰中鑄就的家國情懷,跨越時空依舊滾燙。銘記他們的貢獻,傳承這份力量,是對歷史的告慰,更是前行的動力。”夏玉清說道。


編輯:楊帥

来源:中國僑網(徐文欣)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