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個多世紀,南僑機工“花木蘭”後人盼團圓

2025-11-17
世界僑報

“婆婆的故事不該停在歷史裏,親人的聯繫也不該斷在我們這一代。”南僑機工“花木蘭”李月美的大兒媳尹鳳娥近日接受小僑採訪表示,隨著關於南僑機工的報導和紀念活動增多,找到婆婆親人的願望愈發強烈。


巾幗英雄,女扮男裝參加南僑機工


李月美生於馬來西亞檳城,在家裏9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1938年,日軍全面封鎖中國,滇緬公路成為重要的“抗戰生命線”。陳嘉庚號召懂汽車駕駛和修理的南洋華僑青年回國服務。李月美聽說後,想辦法學會駕駛技術。得知不招女性,她剪去長髮,藏起紅妝,以化名“李月眉”加入南僑機工。


圖為李月美(第二排左一)與家人的合照。(尹鳳娥 供圖)


1940年,李月美在滇緬公路運輸時翻車,南僑機工楊維銓將她從變形的駕駛室救出,她的女性身份意外曝光。人們稱她“花木蘭”,何香凝為她題寫“巾幗英雄”。


跨越山海,後代接續尋親願望


抗戰勝利後,楊維銓與李月美前往緬甸定居,並養育了10個孩子。1965年,李月美帶著8個孩子回國生活,與馬來西亞的親人徹底斷了聯繫。後來,李月美離世,尋親成了留給子女的未竟之事。


尹鳳娥的丈夫楊善國是李月美的大兒子。李月美去世後,楊善國前往父親的家鄉海南瓊海定居。


圖為李月美(前排中)和她的孩子。(尹鳳娥供圖)


“老楊還在的時候,常常在家裏對著機器人問,小度小度,李月美是誰。”尹鳳娥說,雖然丈夫的談論不多,但他心底一直以婆婆為驕傲。2003年,楊善國去世,有關李月美的記憶正在流逝。


尹鳳娥介紹,李月美回國後,她的兄弟李錦容也參加了南僑機工。尹鳳娥曾多次參加南僑機工紀念活動,希望能遇到失散的親人,但未能如願。“婆婆的兄弟姐妹或已不在人世,他們的後代是否知道婆婆的故事,這些人是否也在找我們。”


守望團圓,各界助力告慰先輩


尋親消息發佈後,尹鳳娥得到熱心人士的幫助,來自馬來西亞的曾鑫誠是其中之一。曾鑫誠被稱為“團圓擺渡人”,他在馬來西亞開設社交帳號,曾幫助幾十個家庭圓了尋親夢。今年10月,他聯繫到尹鳳娥,瞭解相關故事。


曾鑫誠表示,尋親的難度並不小。“一方面李月美與兄弟姐妹的分隔時間太久。另一方面,現有資訊中有不少差錯,有報紙曾說李錦容戰死,還有人把他的名字寫成‘李錦榮’,一點差錯都會把尋親引上錯誤的方向。”


尹鳳娥表示,尋找婆婆的親人,不是想得到他們的幫助,只想知道那個大家族過得好不好,看看他們是否還記得婆婆。哪怕只是坐在一起聊聊天,分享彼此的成長,也是對婆婆的告慰。


假如能找到親人,尹鳳娥說:“我想把舊照片給他們看看,跟他們講講現在的生活,我要告訴他們,婆婆一直記掛著檳城的家。”


編輯:楊帥

来源:中國僑網(徐文欣)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