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廚師傅錕:川式“漂亮飯”飄香墨爾本街頭

2025-11-19
世界僑報

在澳大利亞墨爾本,一家創意川菜館憑藉魚香茄子、鐘水餃、大刀回鍋肉等菜品,以地道又新穎的風味贏得了眾多食客喜愛。不少食客愛上川菜,還學會用四川話誇一句“很巴適”。近日,澳大利亞雲南商會副會長、華人廚師傅錕接受中國僑網華人故事欄目專訪,講述他探路“新中餐”的故事。


開啟出國創業新生活


傅錕出生於成都,17歲時決定學習廚藝。20世紀90年代,他在成都、廣州等地專注雲南傣味菜的烹飪。楚雄的菌子、蒙自的米線、西雙版納的酸筍、大芫荽……傅錕瞭解每一種雲南食材、香料的特性。


“中國西南地區因其獨特的地形與氣候,塑造了當地人偏愛辛辣的飲食習慣。川菜麻辣鮮香,而傣味善用香茅、檸檬等天然香料,以燒、舂、拌、剁等方式突出酸辣風味。”傅錕說,這些帶著鮮明地域風味的菜肴讓他對“辣味”的表達和呈現有了豐富的理解。


2002年,傅錕懷著“去更大世界看看”的想法,決定辭職,開始備戰英語考試。“當時我毫無英文基礎,學英語成了最大的難題。”他說。


“我報名了語言培訓班,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傅錕稱,歷經三次考試失利,兩年半後,他帶著家人遠赴澳大利亞,正式開啟海外闖蕩的新生活。


圖為傅錕店內菜品大刀回鍋肉。(受訪者供圖)


走出舒適圈,解決中餐“水土不服”


初到澳大利亞,傅錕全身上下僅有五千澳元。“為了生計,我在墨爾本唐人街的中餐館找了份廚師工作,一邊適應當地環境,一邊尋找更多發展可能。”他說,當時的中餐以改良的粵菜為主,雲貴川菜系在當地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2008年,傅錕和朋友合夥開了一家川菜館,一開業就受到中國留學生的青睞。但由於客源單一,餐廳經營很快遇到瓶頸。傅錕認為,不是中餐本身不受歡迎,而是菜品沒能精准契合當地消費者的口味和需求。


圖為傅錕與不同米其林廚師合作,精進技藝。(受訪者供圖)


於是傅錕決定走出唐人街,學習更多當地的烹飪技藝和飲食文化。當時南方航空公司開通了墨爾本到廣州的直航,需要招聘一位會說英文的中餐廚師。經過多重考核,傅錕成為廚師團隊中的一員。“兩年多的時間裏,我學習到了低溫慢煮、快速降溫等西餐烹飪技巧和知識。”後來,傅錕陸續與不同米其林廚師合作,精進技藝。


“中餐強調火候,而西餐講究標準化計量、分餐制,注重通過烘烤與慢燉保留食材本味。”傅錕稱,在飲食偏好上,當地食客喜愛各類肉食、海鮮、時蔬和麵食,口味喜鹹、酸和甜。“我琢磨著,不斷尋找當地民眾能接受的中餐味道。”


川式“漂亮飯”征服食客味蕾


在墨爾本,史密斯街區(Smith Street)是當地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如今沿街遍佈餐廳、小酒館,餐廳老闆大多身兼主廚,每一家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個性與魅力。2015年,傅錕在那裏開了一家小店,取名為Bowl Bowl Dumpling,中文名為江湖。


圖為小店內的粉筆裝飾畫。(受訪者供圖)


小店內,牆上的粉筆畫勾勒出20世紀80年代成都紗帽街的生活,還有手工繪製的綿竹年畫、女兒表演川劇的照片等做裝飾,更添幾分溫馨。傅錕希望不管是獨自小酌放鬆,還是和朋友結伴小聚,食客即能品嘗到親民的中餐,又能收穫一份舒適與閒暇。


在川渝地區,“江湖菜”取材自田間地頭的鮮味,烹調不拘,做法家常且接地氣。傅錕選用鐘水餃作為招牌。皮薄餡嫩的鐘水餃形如月牙,色白餡飽。紅油用雙流二荊條辣椒面煉製,辣而不燥,再加上用紅糖、黃豆醬油和十幾種香料熬煮的秘制複合醬料,甜而不膩、鹹中帶鮮的滋味受到食客喜愛。


圖為鐘水餃。(受訪者供圖)


“對我而言,這道小吃是熟悉的家鄉記憶,我希望它能慰藉海外遊子的鄉愁。我經常會和店裏的外國食客簡單聊聊這道小吃的起源和故事,也希望他們能感受到家常味道背後的溫暖和誠意。”傅錕說。


如何在保留川菜靈魂的同時,做到與當地食客的飲食習慣相平衡?傅錕做了很多嘗試:宮保雞丁改用義大利黑醋調和酸甜,入口層次更為豐富;辣子雞先炸至外酥內嫩,再搭配優酪乳做成的醬汁,用優酪乳的清爽中和辣味。“川菜重油,對此我們做了很多調整和改良。例如麻婆豆腐,我們把豆腐塊切得更大些,用料汁慢燒至入味。這樣的做法,盤中基本不見多餘油分,再配點蔬菜點綴,食客更容易接受。”他說。


圖為店內菜品。(受訪者供圖)


新鮮時蔬打底,主菜周圍再點綴醬汁或脆片,傅錕在擺盤上下了很多功夫,他說傳統菜系通過精心擺盤也可以很有儀式感。“菜品翻譯上我們也花了很多巧思,例如水煮魚譯為‘魚兒水中遊’(swimming fish),灌滿湯汁的小籠包是‘汁水炸彈’(water bomb)。”他說,“漂亮飯”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他們在社媒平臺打卡,“曬”出自己的用餐體驗。“我們的菜單也包含無麩質和純素食選項,照顧不同食客的飲食偏好。”


“在中國,一方水土,一方風味,反映出不同地域對待生活的態度。我希望未來能將雲南的傣家菜、成都街頭的各類小吃帶到墨爾本,讓食客品嘗到不一樣的味道。”傅錕說。


編輯:楊帥


来源:中國僑網(金旭)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