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子和贵族的豪华马车

2018-11-11
老冠祥


   (本报驻香港记者老冠祥撰文)“天子驾六”是中国古代的礼制的一种行为,意思是皇帝级别可享用六匹马拉的两辆马车,其余副车皆驾四。《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曰:“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始称东周。在洛阳这个王城里,东周诸王经营了长达515年的辉煌和动荡的岁月。洛阳市中心的东周王城广场,东周王城遗址区的东北部,建有一座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位于博物馆,该馆是依托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天子驾六”大型车马陪葬坑,在原地原址修建的遗址型博物馆。车马坑规模大,车子类型多,摆放整齐,气势宏伟。河南洛阳有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驾六”遗存,东周瑰宝,举世无双。

展厅主要展示的是中区5号车马坑,(其他均回填保护了)该坑长42.3米,宽7.9米,葬车26辆,残留马匹个数达70匹,规模为国内少见。坑大致呈南北向,车子呈纵向两列摆放。西排2号车为六马拉一车,合乎文献中“天子驾六”的记述,折射出墓主人不同寻常的身份地位。

2002年,湖北省枣阳市「九连墩战国古墓群」的抢救性发掘工程中,发现中国大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战国车马坑,其中除了罕见的「真马陪葬」外,还发现与周天子齐尊的“六乘马车”。

据官方新华社报导,在湖北省发现的战国车马坑长52公尺、宽12公尺,一号墓中已发掘出33辆战车,战车上的车轮牙、车辐、车轼保存基本完好,车身上的油漆和文饰清晰可见,极为精致,可与现代计算器设计的图案媲美,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绝无仅有

湖北省文物局局长沈海宁介绍,车马坑发掘出来的战车中,发现与周天子齐尊的六乘(六匹马)车,而按照周朝律制,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拥有六匹战马的战车,因此墓主人很可能是当时进入楚国领导核心的封君。

仅次于「天子驾六」但于属国宝级文物当推“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1980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20米、距现地表7.8米深的地下发掘出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两乘铜车马出土时,一前一后放置在一个木椁内,因木椁腐朽,上部的填土塌陷,铜车马出土时均已被压碎,但由于未被盗扰,原位没有大的变动,车马的构件基本齐全。这组铜车马按出土时的前后顺序编为一号车和二号车。


一号铜车马为单辕双轮车。1号车通长225厘米,高152厘米,重1061公斤。辕长183.4厘米,舆广74厘米,进深48.5厘米。舆的前、左、右三面立有栏板,前端有轼,后面有车门。舆内立十字形伞座,座上插一长柄铜伞,铜御官俑立于伞下。车上备有铜弩、铜箭、铜盾等兵器。一号铜车马共由3500多个零部件组成,总重约1040公斤,其中金饰件3000余克,银饰件4000余克,车马通体饰有精美绝伦的彩绘。

铜御者(马车夫)高0.51米,重52公斤,神态恭敬中又有一丝得意,充分表现出一个高级奴仆的心理。4匹马的重量各不相同,由177公斤至212.97公斤不等。高度为0.91到0.93米,长度为1.1到.15米。4马神态也各异,中间的两匹马昂首正视前方,两侧的马略侧视,张大鼻如喘息状。可见工匠很可能是依秦始皇的御骑来仿造的。

最值得注意的是马车的蓬盖,面积达2.3平方米,将御水也罩在下面。蓬用铜骨架、铜条支撑,上覆以绢帛。专家在修复中发现,其顶棚为一次性铸造而成,最薄的地方仅1毫米,最厚的地方也不过4毫米。这种一次性铜液浇筑技术在今天仍然是最先进的技术,而要模仿出与秦人在2000多年前制作出来的大小、厚薄完全一样的大型弧形青铜,却根本不可能。

车厢有可推拉车窗板和椭圆篷盖,有人认为,这有调节车内空气和降低气温的功能,因此推测其为“世界上最早的空调车”。

直到今天,伞柄还能自如的打开铜伞盖,说明秦代的冶金铸造技术和青铜制作技术,在杠杆和杠座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通过机关控制,伞柄可以180°旋转,而且伞柄中空,暗藏利器,还能用来作战,这里边涉及到众多精巧的机关设计和铸造技巧,可见设计的精妙。

二号铜车马是密闭的车舆。2号车车舆平面呈「凸」字形状,通长1.24米。分为前后两室,前室是御手坐的地方,面积狭小,有跽坐俑一个;后室是主人乘坐的地方,平面近似方形,广78厘米,进深88厘米,车舆上部有一椭圆形的篷盖,把前后两室罩于篷盖之下。前室的舆、底同样有四轸,其左右侧和前面立有栏板。二号铜车马,出土时破碎为1555块,经修复,完整如初。车通长3.17米,高1.06米,相当于真车马的一半。总重量为1241公斤,由大小3462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其中青铜制件1742个,黄金制件737个,白银制件983个。其形体之大,堪称「青铜之冠」。

铜车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征着秦始皇銮驾的一部分。铜车马的形制是按真车仿制。以前考古发现的车都是木质的,出土时已腐朽。铜车马是按秦始皇御用车队中属车二分之一的比例缩小制成的,车盖以及车舆内外彩绘着精美的纹样;两乘铜车马上的金银饰品重达14公斤,显示了铜车马高贵的等级。

秦陵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发现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车马,对研究中国秦代冶炼与青铜制造技术、车辆结构等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铜车马在出土前,虽然未受过人为的扰乱,但由于破碎严重,两乘车的残片多达3010片:一号车全车共破碎成1325片;二号车出土时全车共破碎成1685片,断口2244个,破洞316处,裂缝55处。而且绝大部分部件已经变形,彩绘也均有损坏。光是一个一平方米的伞盖,厚度仅在0.1-0.4厘米之间,破碎近200片。加上文献中也找不出一个与铜车马能完全对应的车制描述,加上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考古发掘工地从未出土过可供参考的相关数据,所以修复工作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困难。有玩过拼图经验的朋友就会知道,要重新拼回一幅有3000多张碎片的拼图是多难!在考古人员和工匠们的努力下,历时8年的时间,在1983年和1988年4月,先后将二号铜车马和一号铜车马修复完成。

铜车马的成功修复,为以后大型青铜器和其他金属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铜车马的修复将传统修复技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在修复工艺设计和修复技术方面均有所创新:对破损特别严重且负载重的部件,在管状空腔中插放了加强件,使加强件处于隐蔽部位,此种工艺的设计施工,在文物修复方法中为国内首创;根据对比实验研究成果,对铜车马彩绘还进行了加固保护,这在青铜文物的修复中亦属首例。铜车马的修复水平在大型青铜文物修复领域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1997年「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就是对铜车马修复技术的肯定。

笔者有机会先后2次去参观过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都特别化时间驻足去欣参观这一件馆藏国宝级文物--“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深感秦代工艺科技之进步。大家有空去参观时,不妨多化时间去欣赏“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精美的马车蓬盖。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第53届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市举行,在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一件镇馆之宝,便是:「秦俑馆一号铜车马」。

另一辆古代的马车也很值得一提。该车出土于陜西宝鸡的周原地区,这里是周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殷商被灭之后的“遗民居所”。2014年,以周原遗址内挖掘出的一辆“宝石马”,专家更称这是迄今发现最豪华的西周“豪车”。考古团队在一座“车马坑”中,发现一辆罕见的轮牙为青铜制的马车,且马车的车身、车辖、衡饰,均镶嵌号称“四大名玉”的绿松石。

依照这辆马车车体大小及车轮规格来看,应是由四马驾一车。“马马坑”中还出土大量装饰马车的铜件,铜件上都有精美的纹饰,专家因此推测,这辆豪华“四大名玉”并非战车,很可能是当时西周权贵的“四大名玉”。

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中国古代的车文化,不妨可以去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参观,这是当代中国首家最完整,以车马遗址与文物陈列融为一体的博物馆。根据考证,这里出土的殉马车年代比秦始皇兵马俑还要早200多年,被列为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来源:世界侨报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