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香港记者老冠祥撰文)摇钱树是指汉朝墓葬中使用的一种明器,还用来比喻藉以生财的人或物。
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公布,该单位于20148年10月在成都市成华区发掘了4座东汉早中期墓,其中一座发现随葬“摇钱树”,这是最新发现的一株“摇钱树”墓葬文物。
据现场考古发掘领队唐彬介绍,为配合成华区在沙河东岸槐荫路修建市政道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10月13号开始对道路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汉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经初步勘探发掘,共发现4座东汉早中期的券顶砖室墓,判断这4座为家族墓地。
在其中一座保存较好编号M3的汉墓, M3汉墓已遭盗扰,发现有随葬的“摇钱树”,但树干已被盗走。
“摇钱树”是东汉时期流行一种陪葬用品,因器物上装饰大量方孔圆钱而被命名为“摇钱树”。
摇钱树大多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青铜树形铸件,有主干和枝叶,枝叶往往附有五铢挂饰,并且有人物、禽兽形象,有的树干上铸有佛像;下部为树座,树座有陶质、石质和铜质多种,表面有山峦、人物、神兽图像,也多饰有钱纹,顶端中空,用以插立上部的青铜树干。
中国最早出土「摇钱树」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博物院的前身——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对四川彭山汉代崖墓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得了大量珍贵文物。当时,考古学者冯汉骥注意到这种器物,40年代将其定名为“摇树”或“摇钱树”,此名称被学术界广为使用。到了80年代起,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主张称为升仙树、宇宙树、金花树或柱铢树。
内地考古学家从中国西部四川省附近的两汉墓葬中挖出摇钱树,显示两汉墓葬中普遍使用摇钱树。到21世纪初出土的摇钱树共189棵,主要分布于今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和陕西省汉中地区,大部分都受损。北美博物馆收藏了大约20余棵。
最大的摇钱树高198公分,1990年在四川省绵阳市何家山二号汉墓出土。现藏四川绵阳市博物馆。该树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二十九种部件衔接而成。基座为红陶质,树干用青铜浇铸。树冠可分七层,顶层饰凤鸟为树尖;其下二层的干与叶合为一体,饰西王母、力士等图案;下部四层插接二十四片枝叶,向四方伸出。饰龙首、朱雀与犬、象与象奴、朱雀与鹿以及成串的钱币等图案。树干直径约1公分,叶片最长约15公分,最短为10公分,每片树叶厚约2公厘,树高约1公尺,为三向八枝。
出土的钱树上常有西王母或佛像,而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顶部有西王母,其下树干节处有佛像,是罕见的一棵钱树上同时有西王母和佛像。据刘向《列仙传》说: “历观百家之中,以相检验,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在佛经……。”可见汉朝的人将二者看成意义一样,“佛即神仙”,才与西王母并列。摇钱树作为中国古代墓葬中的一种树形明器,产生于东汉早期,至东晋南朝时期衰亡。主要发现的地区在中国西南地区,至重庆一带。
摇钱树本身却真正有一种植物叫摇钱树,又名金钱树、大叶散、金钱榕,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南星科雪芋属,小叶椭圆状;另有金钱榕,为桑科榕属,叶近似圆形)是近年从国外引种的多年生草本花卉,株高50厘米至80厘米,地下球茎上着生泽米苏铁或蕨类植物状的羽状复叶,叶柄肉质,具小叶7对至10对,小叶椭圆状,像一对对排列整齐的铜钱。佛焰花苞红褐色。
中国古书上早就有植物标志着矿藏的记载:“山上有葱下有银”、“草茎赤秀下有铅”、“山上有薤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铜锡”。
科学家在澳大利亚真的发现含有较高浓度黄金元素的桉树。这些黄金非常小,难以用肉眼进行观看,通过采集微量金属和矿物质的X射线设备可以清晰探测到。
在澳西部的一个研究点,科学家从生长在一个大约有足球场大小、位于地下30米甚至更深处的已知金矿上方的桉树上收集树叶、细枝和树皮,研究这些标本中金元素的含量并与普通植物进行对比。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地球化学家梅尔林登表示,这些叶片上的金元素浓度,比生长在800米外的桉树叶片高20倍。参与研究的研究人员声称,这是人类首次发现黄金自然融入一个活体生命体里。
北京旧俗中有岁末做“摇钱树”祈年的习俗。江南一带旧俗,在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在门前挂“摇钱树”,预示新的一年钱财滚滚来。
香港有些人,特别是做生意的朋友,喜欢在过年时买一盘“摇钱树”回来作摆设,希望能够生意兴隆。
由斯蒂芬·赫瑞克(Stephen Herek)导演执导同名电影《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