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仲华与香港新闻界

2018-11-24
老冠祥


  (本报驻香港记者:老冠祥撰文)金仲华(1907年-1968年4月3日)浙江桐乡人,笔名孟如、仰山等,是一位现代新闻界名人、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社会活动家抗日战争时期任《世界知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在金仲华自杀身死半个世纪,他于2018年获得“上海社科大师”的最新称号。

731318105766257281.jpg


1907年4月1日,金仲华出生在浙江桐乡一个教师家庭。父亲金汇芳是清朝秀才。他在当地念完小学和中学,1923年考入杭州一所教会学校──之江大学

他毕时,英文程度达到流畅的程度,使他日后成为宋庆龄的英文翻和英文报刊的主编。

金仲华毕业后,也因着流利的英语,让王云五亲自取录,于1928年春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妇女杂志》助编。《妇女杂志》是由著名文学大师叶圣陶主持,开始了金仲华新闻界的生涯。

当时,金仲华还替上海《申报》撰稿,显露了他对国际问题评论上的才华。

1932年初,金仲华出任中国当时重要的人文综合杂志《东方杂志》编辑,并兼任苏联塔斯社上海分社的电讯翻译,开始研究国际问题。

1933年底,金仲华受聘于福州路开明书店,编辑《中学生》杂志。《中学生》杂志是一本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综合性杂志,当时的影响很大。

1934年《世界知识》杂志在上海创刊,金仲华成为撰稿最多的作者之一。

1935年,金仲华进入由另一位中国近代新闻界名人邹韬奋创办的生活书店任编辑主任。

1936年,金仲华赴香港,协助邹韬奋筹办《生活日报》。一度短暂返回上海担任《世界知识》杂志主编。

《世界知识》创立于1934年,是一份中国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权威性国际问题书刊出版社。在知识界和青年人中尤其享有较高声誉。它出版的6种杂志以及众多的图书为帮助中国读者认识世界、促进中国走向世界起到了独特的历史作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金仲华加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为国内外报刊撰文呼吁海外华侨和国际组织支持中国抗战。随着中共中央于1937年12月派廖承志潘汉年到香港筹建八路军办事处。廖承志任八路军香港办事处主任。

8个月后,金仲华也从内地抵达香港,参与筹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和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并任《世界知识》、《星岛日报》主编。宋庆龄在香港创办保卫中国同盟,金仲华任执行委员。

根据侯桂新在《从香港想象中国 ——香港南来作家研究(1937-1949)》论文统计称:1938 年还有众多作家来港,包括冯亦付、胡兰成、黄宁婴、金伓 华、楼适夷、鸥外鸥、叶君健、叶灵凤、邹荻帆等。

据容若在《胡文虎请中共介绍报馆总编辑》(载《明报月刊》2011年8月号)一文称:胡文虎创办《星岛日报》时请中国共产党驻香港机构负责人廖承志物色总编辑人选。廖承志介绍的,正是金仲华。…(1938年)这一年,他已成为《星岛日报》总编辑了。

据金仲华长子金立诚回忆称:「约1939年暑假,妈妈带我和立敏从上海乘船到香港探望爸爸,住在湾仔活道,是距离星岛日报社不远处的一幢“唐楼”顶层。…家已搬到跑马地峡道15号五楼爸爸在星岛日报社上班,每天下午去报馆,快天亮才回家。」

《星岛日报》是由华侨富商胡文虎于1938年在香港创办的中文报章,同年还出版《星岛晚报》及《星岛晨报》,于日占香港期间《星岛日报》改为《香岛日报》,1945年8月底,日本投降后再度变回《星岛日报》。

金仲华上任后,即为《星岛日报》组建强大的编辑阵容,改组后的《星岛》面貌一新,抗战立场鲜明,报纸风格生动活泼,因而销纸不断增加,成为一份对香港及东南亚极有影响力的华文报纸。

可惜,由于1941年发生“新第四军事件”,金仲华在《星岛日报》制成锌版刊登了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开天窗」为叶部鸣冤的手迹﹕“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当天的《星岛》被抢购一空。加上同年3月12日,《星岛日报》社论纪念孙中山十六年忌辰,有“不妥协,不屈服,不投降”等字眼。次日,国民党机关报《国民日报》即有文章指斥《星岛》“与中共遥相呼应”。双方于是爆发论战,持续一个时期。国民党向胡文虎施加政治经济压力,以内地禁销星系报纸为威胁,逼《星岛》改组。同年6月1日,金仲华刊登离职启事,声称“坚定不移地为中国独立运动而奋斗”。

1941年6月1日刊登在《星岛日报》上,由金仲华、羊枣、邵宗汉、郁风写的《告别读者》启事。金令勤撰文引述郁风姑姑说:“……《告别读者》刊岀后,社会读者也很震动。以金仲华同志为首的这一行动是得到党的首肯的,这篇启事主要也是他起草的。”

金仲华后来又协助创办《华商报》。据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袁小伦在《周恩来与战时香港文坛》一文中称: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廖承志约请邹韬奋、夏衍、金仲华、范长江、乔冠华、羊枣、张明养、胡仲持等商讨创办大型报纸。

《华商报》是在1941年4月8日由韬奋、范长江、胡仲特领导在香港创办的一份统一战线报纸,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当年12月12日停刊。日本投降后,《华商报》于1946年1月4日复刊,至1949年10月15日停刊,停刊后60多名报社职工前往广州筹办《南方日报》。

此外,宋庆龄于1938年6月14日在香港创立的一家抗日组织保卫中国同盟(China Defense League, CDL),简称“保盟”,也称“保卫中国大同盟”, 1945年在上海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并于1950改为中国福利会。据《宋庆龄助手金仲华冤死之谜》一文中称:金仲华担任了“保盟”的执行委员,负责起草文件和编辑《保盟通讯》中文版,直接与宋庆龄密切合作,成为她得力的助手。

宋庆龄很欣赏金仲华的中英文的才华和无私品德。现在流传下来的不少宋庆龄的重要文章,都是经金仲华之手从英文翻译而成的。1945年重庆谈判,宋庆龄与毛泽东、周恩来会晤,以及后来在寓所设宴招待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时,宋庆龄都让金仲华陪同在侧。

金仲华在港期间还有一项鲜为人知的身份,就是替苏联收集情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香港是一个自由港,除了成为贸易中心之外,也是国际情报中心。中日战争时期,英国身为香港的宗主国,在香港收集情报是必然的工作,而中共、国民党、国民政府、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和政党同样重视这个情报基地,在当地设立关机在收集情报。

据郝在今的《中国秘密战》一书称:「香港也有八办——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东北抗日民主联军也在香港设有办事处,董麟阁负责一个情报点。东北抗联办事处与八路军办事处有合作关系,两家的情报也互相交换。」文章继续:「苏联在香港的情报点由中国人朱明负责,成员有金仲华、邵宗汉等。这个情报点与八办的情报点横向合作,定期交换情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也在香港设有情报据点,由胡鄂公负责。与中共虽无情报交换制度,却也来往频繁。胡鄂公曾是中共特科关系,经常主动送情报给潘汉年,还介绍孔祥熙夫人宋蔼玲与潘汉年见面,商谈国共合作。」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迅速占领香港。大批中国文化界精英希留在香港,中共及时实施营救。黄磊在《1942中共香港大营救》一文中称: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特别是隐蔽战线和抗日游击队的精心策划组织下,在100多天的时间里,8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进步文化人士、中共地下党员及其家属,得以撤离香港,无一被捕,无一牺牲,全部脱险。这批人士包括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夏衍、沈志远、章伯钧、彭泽民、张友渔、胡绳、范长江、刘清扬、梁漱溟、千家驹、胡风、金山、蔡楚生、王莹、司徒慧敏、端木蕻良、沙千里、金仲华、廖沫沙、黎澍、黄药眠、高士其、袁水拍、宋之的、于伶、叶浅予、丁聪、羊枣、戈宝权、萨空了、胡蝶、张唯一、恽逸群、陈曼云等。同时,还营救出了一批国民党军政官员及其家属,如国民党驻香港代表陈策少将、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夫人上官贤德等。还有英国赖特上校、京中校等近百名国际友人和英军官兵,这些人直接促成了抗战后期我党和美英盟军的情报合作。

至逃离路线,据永逸在《镜湖明鉴映莲澳柯麟丹心照汗青》一文中称:中共将澳门作为从香港经长洲岛偷渡到澳门,再从广东境内到达桂林这一营救路线的中转站。

金仲华撤走,但他家人还留在香港。据金仲华长子金立诚回忆称:有一天,姑姑带我和立勤到虎豹别墅求见胡好,找他的人不少,有些他拒绝见,但出来见我们——姑姑和金仲华两个年幼的子女。他送了一箱万金油给姑姑,姑姑就与好友夏慈女士租了一个小铺面卖万金油。开张的那天我就去看,顾客似乎不多。」可见,金仲华和胡文虎家族关系密切。

金立诚回忆称:“1942年三四月间,香港沦陷四个月,与周围断绝的交通渐渐恢复,听说有人返回内地了。姑姑带着我和立勤,还有一位“董太太”,湖南口音的中年女士,一行四人乘搭一艘“××丸”的轮船,从香港开往广州湾(现广东湛江)。船经澳门停泊,没有码头,只有一座类似跳板的木桥…船到广州湾,稍事休息,转乘轿子。我和立勤坐一顶,姑姑和董太太各坐一顶,整个轿夫队还有其他乘客。从湛江出发,经广东遂溪、廉江到广西陆川、玉林,一路昼行夜宿走了五天,再从玉林到达桂林,与爸爸重逢。祖母只身离开香港回上海,把妈妈和立敏从沦陷区上海接到桂林,老小平安,一家终于团聚了。…”


来源:世界侨报官网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