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香港记者:老冠祥报导)今年恰逢斯诺(Edgar Snow,1905—1972)撰写其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正式发行80周年。2018年10月4日,第18届埃德加·斯诺研讨会在斯诺的故乡——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开幕。来自美中两国5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缅怀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兼美国出色的新闻记者,并就美中关系等话题进行交流讨论。
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采访到当时仍是在野党领袖的毛泽东之西方记者,也是第一个与毛泽东近距离接触的美国记者。毛泽东对斯诺给予极高的评价。
埃德加·斯诺(1905年—1972年),美国新闻记者、作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一个出版印刷业主之家,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
据美国学者勃纳德·托玛斯将其研究斯诺的著作命名为《冒险的岁月》。斯诺正是凭着这股探险精神,年纪轻轻就开始了探寻世界之旅,在1928年踏上远隔他故乡万里的了中国的土地,一待就是13年。斯诺的冒险精神,可以从他少年时在纽约曾炒过股,漂洋过海时曾混过船票,1930年代在北平经济困窘时曾赌马赢过1000美元从而转危为安上体现出来。
1928年,斯诺离开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来到中国,在上海任《密勒支评论报》助理主编。托马斯·F·密勒和约翰·B·鲍威尔于1917年6月9日在上海共同创办了《密勒氏评论报》,从而开启了美国专业报人在华办报的历史。《密勒氏评论报》是一份引领了中国周刊时代的「政治和财政之周刊」。在刊行的32年里,刊物历经了密勒和鲍威尔父子三任主编。它一开始就宣称自己遵循美国的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
斯诺以后又任《芝加哥论坛报》、伦敦《每日先驱报》驻东南亚记者。他踏遍中国大地进行采访报道,九一八事变后曾访问东北和上海,发表报告通讯集《远东战线》。1934年,斯诺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至1937年。
1933年出版商哈利逊·史密斯写信给斯诺,建议他访问中国共产党人和红色根据地,并预付750元订金。得到订金后,斯诺便开始去实现完成这次不寻常的采访任务。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延安的西方记者。
传统研究认为斯诺访问红区的关键人物有两个人:一个是中共地下党员俞启威(黄敬),一个是宋庆龄。
黄敬(1912年-1958年),原名俞启威,又名俞戴维,俞明震之孙,浙江绍兴人。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一,是共和国首任天津市市长。
据斯诺的说法:到1936年6月,我听到了中国西北出现了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的消息。在西安府指挥剿总的张学良元帅,与共产党达成秘密的停战协议。一位朋友(即俞启威。)告诉我,在他的帮助下,有可能到陕北和甘肃省去旅行一次,当时红军主力正由全国各地向那里集中。 我去到上海,再次见到了孙中山的夫人。我求助于她。不久,在1936年春季,宋庆龄很快做了安排。
根据汉密尔顿的研究,1936年3月俞启威曾答应帮助斯诺联系去红区采访,但他不久就消失了,斯诺5月去上海找宋庆龄、鲁迅、艾黎和史沫特来等人,希望得到访问红色根据地的机会。此举还引起史沫特来的不快,因为她也想去延安。斯诺回到北京后,徐冰给了他一封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
据武际良指出:他(斯诺)立即提出去红区采访的要求。而就在前不久,毛和周从陕北来信要她物色一位公平正直的外国记者和医生到苏区考察,以便争取国际上了解中国的抗日主张。200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Chang &Halliday的研究指出,毛泽东是决定斯诺进入红区的始作俑者。
当采访者和被采访者都有意愿时,事就成了。当时,国际共运人士路易·艾黎在上海的住所有秘密电台可与红军联络,当时有人请求找一个诚实的西方记者和一个西方培训的医生去延安。孙夫人(即宋庆龄)当时问斯诺是否能去,斯诺答应了。
斯诺与宋庆龄与鲁迅接触的增多,其思想变的愈加明显「左倾」,而宋庆龄是秘密的中共党员,鲁迅则是被中共视为朋友的知名作家。斯诺认为,与宋庆龄的私人交往甚至比报导「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枪」之类的事来得更为重要。
宋庆龄就向斯诺推荐了董健吾。董健吾(1891年-1970年),曾用名董选青,化名周继吾、王牧师。上海青浦人。民国6年(191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宋子文是同学,他先后到扬州、西安等地圣公会办的中学任校长。民国13年,回圣约翰大学供职,民国16年,任青浦县初级中学校长。后应中共党员刘伯坚邀请,出任冯玉祥部队宣传处秘书长兼洛阳工人事业管理处长从事工人运动。离开冯部队后,经刘伯坚介绍,于民国17年(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在上海的中共中央特科从事情报工作,而他的公开身份是圣彼得堂牧师。董健吾的女儿董惠芳在宋庆龄家当「小保姆」,名为保姆,实为中共安排在宋庆龄身边的地下交通员。董健吾和宋庆龄的联系是通过其女儿进行的。宋庆龄把与斯诺联络的暗语和物证告诉了董健吾,又送给他200元钱作路费。辞别了宋庆龄,董健吾立即动身赴西安。到西安后,从西京招待所(由中共地下党员蒋自明办的地下联络站)旅客登记簿上看到了斯诺和马海德名字,于是他直接来到9号房间,果然有两个外国人在聊天。第二天,董健吾去见张学良。张学良建议董健吾,先与西安地下党联系,通知中共中央派人来接,由他提供军车,并出具通行证护送两人去苏区。董健吾也表示同意。他又和中共驻东北军代表刘鼎进行了研究,决定坐东北军的军车直接到延安。就这样,在董健吾的护送下,马海德与斯诺闯过重重封锁线,离开西安,辗转到达延安。
当年,蒋介石派胡宗南率兵包围延安,组成陕北封锁线,据国军将领王微称:封锁线从陕西黄龙山开始,这座山并不高,但面积很大,绵延八个县,这一条线从黄龙山北麓,东到黄河,西到甘肃。封锁线之所以形成,乃针对共党党的而设立的,禁止鸦片、伪钞和青年人流入或进入。
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中国西北从陕西省会西安通往陕北小城延安的崎岖道路上,出现一道独特的风景。虽然西安交通被国民党严密封锁,但仍有不少爱国青年,为了抗日救亡,不惜艰难跋涉万里,前赴延安。据有关史料记载,仅1938年5月至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就有2288人。全面抗战初期的两年间,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就多达4万余人,其中南洋华侨青年有600多人。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协助下,斯诺与同胞马海德医生结伴,拿着其名片,由北平出发,经由西安,闯过重重险阻和层层关卡的白区,进入陕甘宁边区。
7月13日,斯诺、马海德两人秘密抵达保安,受到红军的热烈欢迎和接待。红军给他们每人配发了一匹马、一支步枪、一套崭新的军服和一顶红军红星八角帽。为便于采访,斯诺的住处被安排在离毛泽东所住窑洞不远的山脚下。
斯诺到达陕北保安的当天,周恩来就把斯诺到达的具体经过、时间和来根据地的目的,报告给毛泽东。当时周恩来问毛泽东要不要为斯诺举行一个欢迎会。毛泽东当即回答:一定要举行一个欢迎会,让美国人,让全世界人民晓得我们共产党人并非他蒋某人所说的那样,这样,什么「土匪」啦,是「共产共妻」啦,统统会不攻自破。
7月14日,红都保安举行了欢迎斯诺和医学博士马海德(即乔治·海德斯,美籍黎巴嫩人)的欢迎会,毛泽东出席了欢迎会,并即席讲话。毛泽东给斯诺的第一印象,正如斯诺在书中所说:「那时候,他颇为清癯,身材比一般中国人高,稍显佝偻,他目光炯炯,嘴唇宽厚,眉毛高耸,结实的下巴上长着一颗明显的黑痣,匀称的脑袋上留着长长、浓密的黑发——蒋介石曾为这个脑袋悬赏25万元,死的活的都成。」欢迎会快要结束时,斯诺对毛泽东说:「毛先生,我想采访你,把你们的真实情况向全世界报道。不知道你接受我的邀请吗?」
7月15日晚上9点,43岁的毛泽东正式接受了年轻14岁的第一位西方记者斯诺采访,担任翻译的是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吴亮平。吴亮平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又在英、法、苏留过学。吴亮平全程当口译。斯诺用英语写采访记录,吴亮平译成中文,给毛泽东看、修改,斯诺按毛的意见修改英文、定稿,以保证访谈细节准确。
采访在毛泽东的住所进行,这是一眼石孔窑洞,分成两间,四壁是石头的,地上铺着土砖。洞中放着一张没有上油漆的方桌,桌上铺着红毡,上面立着烛台,烛光摇曳,映出墙壁上的地图。床铺上放着毛泽东的随身衣物和铺盖卷,还有那时算得上奢侈品的蚊帐。
毛泽东盘腿坐在一个壁龛中,抽着一支前门牌香烟,与斯诺同行的海德姆医生从皮箱中拿出宋庆龄给红军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鲁迅给毛泽东的亲笔信和金华火腿。
斯诺谨慎地抛出早就准备好含11个问题的采访提纲,这份提纲早在2个月前就通过中共的秘密交通网送到了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的指挥处,中共领导人还专门组织了一次以「对外邦如何态度——外国新闻记者之答复」为议题的讨论会。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与外国记者近距离接触,按照斯诺的采访提纲,毛泽东谈了关于苏维埃对外政策的问题。斯诺一边点头一边快速记录着毛泽东的话。
毛泽东在回答了斯诺的这个提问后,还向斯诺问了问当时美国的情况,主要是美国在世界经济危机时是如何应对的。斯诺按照自己的理解一一作了回答。毛泽东因为有其他事情需要处理,便结束了与斯诺的第一次谈话。
7月16日,斯诺对毛泽东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采访,从晚上9点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2点,主要是回答斯诺提出的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方针问题。在这个点上,毛泽东谈得很详细,不仅有对中国社会和抗战形势的分析,而且还联系世界的形势来阐释。
在谈到中国如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时,毛泽东略停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地说:中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这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最主要的。
7月17日,因为连续两天的采访,使毛泽东有点应付不过来,所以,休息了一天后,于18、19日,又连续两个晚上接受斯诺的采访,主要是谈苏维埃的对内政策问题。毛泽东的这次谈话,再次强调了坚持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7月23日,毛泽东又接受了斯诺的采访,重点是谈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苏联的关系,以消除外界在这个问题上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对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的误读。他说:虽然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员,但决不能说苏维埃中国是受莫斯科或共产国际统治。中国共产党仅仅是中国的一个政党,在它的胜利中,它必须是全民族的代言人,它决不能代表俄国人说话,也不能替第三国际来统治,它只能替中国群众的利益说话。
同时,毛泽东在这次采访中,还回答了斯诺提出的红军为什么能够胜利、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国内的主要任务等问题。
采访结束时,毛泽东对斯诺说:「斯诺先生,你这次到陕北很不容易,希望你能到根据地的其他地方走走,看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是不是西方有些人说的那样是『洪水猛兽』。」
斯诺仍坚持说:「毛先生,我还是想就你个人经历及家庭的一些问题做个专访,因为外面对这些问题更感兴趣。」毛泽东听后,略沉思了一会儿说:「斯诺先生,我答应你,等你从其他根据地采访回来后我一定满足你这个要求。」
不久,斯诺按照有关部门的安排,到根据地许多地方做了采访,见到了众多的具有传奇经历的红军将领和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导,并采访了他们。两个多月后,已经是陕北的初冬,天气开始转冷。斯诺回到保安后,再次提出采访毛泽东。毛泽东兑现了他的承诺,在10月初,连续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来应对斯诺的「纠缠」。这次的全部谈话,后来都被斯诺写进了《毛泽东自传》、《中国红军的长征》、《红星照耀中国》等书中。
对于斯诺的这次采访,毛泽东事后曾对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斯诺缠了我4个夜晚,以后我再也不愿意谈自己的什么了。」可见,斯诺这次对毛泽东的采访谈话记录,从史料这个角度看,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了。
同年10月,斯诺结束了对苏区的采访,离开苏区进入东北军的防地。斯诺乘坐由张学良将军派来的一辆大卡车转道西安回北平。当时,车上装着一些麻袋,里面塞满了要送去修理的旧枪支。为了避免沿途国民党军警的盘查,斯诺把装有在苏区采访的素材、胶卷和红军帽的提包塞进了其中的一个麻袋里。半夜行车时他睡着了,车上的所有麻袋被卸下扔到了离西安20多公里的咸阳的一个军火库里,车到了西安斯诺才发现。他非常着急,心想把提包丢了,4个月的冒险采访将前功尽弃,将辜负毛泽东等人的重托;而且万一那提包被国民党军警得到,后果将不堪设想。斯诺费了好多口舌,才说服卡车司机和陪同的东北军军官立即原路返回,终于把提包原封不动地找了回来!
10月12日,斯诺离开陕北,回到北平,他把自己在陕甘宁边区所听、所看、所记的事情写成了《现代中国》、《中国红军的长征》、《毛泽东自传》、《毛泽东印象记》等书和多篇通讯,首先在英美报刊发表。《毛泽东自传》就是在当时一家英文杂志《亚西亚》上连载发表的。后来,多家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斯诺写的《毛泽东自传》,这就是那本闻名世界的《西行漫记》。
斯诺在北京完成了30万字的《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由英国戈兰茨公司出版。1937年10月,斯诺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首次出版。该书当年在英国销量就超过了10万本,迄今从未停止印刷出版。1938年2月,上海租界内的抗日救亡人士以「复社」名义将该书译成中文,因当时所处环境而改名《西行漫记》。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影响了很多中国人,也为很多美国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长征打开了一扇窗。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称斯诺是「现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斯诺还赶写了一系列关于红军的报道文章,寄往英美各国的报纸发表。这些消息和文章又迅速用电讯传回国内,并在远东的许多报纸上刊发出来。斯诺还把他同毛泽东的长篇谈话全文连同苏区情况综述交给《密勒氏评论报》发表,并配发了毛泽东头戴红军帽的大幅照片。
斯诺有幸被选中,成为第一个走进长征后苏区的西方记者,这是多少记者梦寐以求的采访机会啊。这次西行是他记者生涯的转折点,《西行漫记》令他一举成名。
斯诺秘密访问延安,而国民党军警宪特却丝毫没有察觉,这使蒋介石大为震怒。他气急败坏地把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召到南京去作交待,并对西安宪兵和警察进行了重新改组。
抗日战争爆发后,斯诺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斯诺前往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斯诺是深深了解毛泽东的为数不多的外国人之一。
斯诺写作西行漫记期间, 正值美国第 32任总统罗斯福在位 (任期由1933年-1945年)。1941年、1943 年、1944 年,罗斯福3次召见斯诺。对此,斯诺后来写道: 他说他是通过《红星照耀中国》和我在《星期六晚邮报》上的报道知道我的。罗斯福向斯诺垂询各种有关中国以及其他战争中各有关国家的问题,并要求斯诺向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1970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与斯诺合影一事: 10 月 1 日,, 中国国庆节那天,, 周恩来把美国作家斯诺和他的妻子领到天安门城楼上,站在毛旁边检阅一年一度的国庆游行队伍,而且照了相。这是史无前例的。斯诺自己后来谈论这一事件时指出,凡是中国领导人公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的。事情过后我才终于理解到, 毛是想以此作为象征,表现现在他亲自掌握对美关系。尼克松后来则在其回忆录中写道: 12 月18日,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会见了他的老朋友毛泽东。毛告诉他,外交部正在考虑允许左、中、右各派政治色彩的美国人访问中国。几天之后,尼克松总统得知毛泽东与斯诺谈话的内容,说明在斯诺与白宫之间,存在着一条秘密而有效的沟通渠道。
对于这位杰出的美国新闻记者,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教授法恩斯沃思撰写了《斯诺1928年至1941年亚洲经历》一书,介绍斯诺在亚洲担任新闻工作的经历。
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米勒·尼科尔斯图书馆,这个面积约30多平方米的阅览室收藏了与斯诺相关的著作614本、档案718份、图片资料173份、录音49盘、电影胶片1200英尺合计1600段,内容涵盖了斯诺的家庭、求学、旅行、交往、个人传记及晚年生涯。在这里,诺是是一位很勤奋的新闻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