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香港记者老冠祥报道)据考古发现:汉景帝是中国第一个饮茶的皇帝,考古人员在他夫妻合葬的墓园中找到中国最古老的茶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于汉阳陵挖掘的茶叶被健力士世界纪录认证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该茶叶距今约2200年,茶叶已经在陕西省西安市汉阳陵博物馆对外展出。
这一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实物,考古专家介绍,这也是绝无仅有的汉代皇帝饮用的食物。
汉景帝是汉朝第六任的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也是汉武帝的爸爸。这位好茶的统治者卒于公元前141年,因此这些茶叶可追溯至那一年左右。这些茶叶装在一只木盒中,是埋在墓葬群周围一系列墓坑中、供这位皇帝在另一个世界享用的大量随葬品之一。其他随葬品包括武器、陶俑、陶塑动物和几辆马匹完备的实际尺寸的战车。
此外,汉阳陵所在的西安为汉代的都城长安,也是2200多年前开通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而茶叶则是丝绸之路贸易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因此汉阳陵古代茶叶的发现对研究早期丝绸之路内涵,对分析丝绸之路上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景帝墓发掘于上世纪 90 年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对汉阳陵第15个外藏坑的挖掘中发现了这些茶叶。在当时就发现了这些茶叶,一直都没有确定是何种植物。2008年底送到中国科学院。科学院利用新的方法进行了分析,鉴定出此物含只有茶叶才同时具备的茶叶—植钙体,最终确定了这一植物为古代茶叶。这些茶叶看起来是顶级品质,完全由茶芽制成。
健力士世界纪录大中华区总裁罗文先生高度评价了此次纪录:中国一直以来就是茶叶的故乡,而这项纪录让我们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们也非常愿意将茶叶纪录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分享给世界。汉阳陵博物馆副馆长李晓明表示,汉阳陵博物馆非常感谢健力士世界纪录这个平台,把传统的中国历史文化弘扬出去,发扬光大。
这些芽头最长的大约 15mm,鳞片和余叶,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
1、鳞片和余叶呈现自然状态显示茶芽未经过加工,从而说明图中三个“茶饼”并非人工压制,而是自然胶结在一起。
2、这是一个小叶种茶树的茶芽,生活环境可能温度低。
英国《自然》期刊(Nature)旗下的网路科学杂志《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报导中还提到,在汉景帝墓中发现的茶叶,看起来是顶级品质,完全由茶芽制成,而茶芽是茶树上尚未展开的嫩叶,通常认为比普通茶叶品质高。
汉阳陵是西汉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是咸阳原西汉诸帝陵中最东的一座,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和西安市高陵县三地。景帝驾崩于公元前141年,15年(公元前126年)后王皇后薨,方合葬陵内。
英国《独立报》网站报道,新的科学证据显示,中国古代皇室成员好茶——起码在2150年前。
对这位皇帝墓葬群中的食物和其他祭品的科学分析结果显示,除了茶,他还决定带着谷子、大米和藜科植物去另一个世界。
汉景帝带着这些农作物入土,分析认为,一方面表现出他的臣子们愿他在那边还能吃好喝好,另一方面也表明他是一位重视农桑、关注民生的皇帝。
从出土的实物可以证明说,中国人喝茶的发明,绝对不晚于西汉初年了。
据中国学者程良斌、曾晓勤的研究指出:汉阳陵茶叶是出自陕南的紫阳茶。
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贡茶实物,贡茶是指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历史上主要贡茶产地有三:唐代为顾渚山贡茶院;宋代龙凤贡茶故乡北苑官焙;元代为武夷山四曲御茶园,福建闽北占有其二。宋代北苑贡茶被茶学界誉为中国古代精制茶的发祥地。
过了约350年左右,中国的茶已传播至西藏高原。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生态学学科组吕厚远研究员等与国内外同行合作,通过微体化石和生物标志物分析,发现在中国西藏阿里象雄时期和陕西西安汉代考古遗址中出土的腐烂碳化植物为茶叶,其年代分别距今约1800年和2100年左右,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实物。同时也表明至少在1800年前,丝绸之路的一个分支可能穿越青藏高原。这项成果对于研究早期丝绸之路的分布格局,中原与藏区文化交流的历史,以及中华茶文化发展、传播过程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出版的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上。
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出土的茶叶表明,至少在1800年前,茶叶已经被输送到海拔4500m的西藏阿里地区,推测当时丝绸之路有一个分支穿越青藏高原。
最早关于茶的记载,是在汉宣帝时代,王褒写过一篇《僮约》(买卖奴隶的契约文书)的押韵文字,其中谈到他从寡妇杨惠家中买进一位仆役叫“便了”,规定“便了”除了炒菜、煮饭之外,还须烹茶。
王褒《僮约》记载了茶在四川成为普遍性饮料的情形。他记载在汉宣帝时期,奴仆的日常工作有两项与茶有关,即「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荼」。其中「烹荼尽具」指的是烹煮茶叶和清洗茶具。这种日常劳作说明在西汉时期茶成为一种经常饮用的家庭饮料。「武阳买荼」中的武阳,即今天四川的彭山、仁寿、眉山等县,以及双流的南部地区。这些地方距离王褒的家成都不远,是中国传统的产茶区。
除了王褒《僮约》外,汉代许多关于茶的文献都出自文人之手,比如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许慎的《说文解字》、等等。这说明了茶已经成为当时文人经常饮用的饮料,也体现了文人对茶的重视。
此外在出土的汉画像中曾多次有出现饮茶的画像。如四川汉画像中的宴饮饮茶图。该图在成都市郊出土。画面内容为:一座房屋之内,三人宴饮,左边一人,头上梳圆髻,似为女子,手执耳杯,向主人敬递。右边一人亦头上梳圆髻,似女子,手执一物向主人敬献。中间一人为主人,面前一桌,上有一耳杯等。房后有楼阁、阙、树等。
宴饮汉代画像砖,什邡市文物管理所藏。其画面内容为:帷幔之下,一排六个人正在畅饮,六人分为三组,每二个人正在叙谈或对饮。他们面前方案上有耳杯、盂等。此汉画像也可定名为饮茶图。
江苏徐州市出土汉画像石中的建鼓宴饮汉画像:画面厅内主仆二人正在烹茶,招待两位骑马来访的宾客。厅上祥鸟瑞兽云集呈祥,厅前众多人们击鼓欢腾。硕大建鼓上彩带飘扬,杂技表演惊险刺激,好一派热闹非凡的庆贺场面。
山东枣庄市出土汉画像石中的宴饮汉画像:画面呈现的是驿站饮茶图。驿站饮茶,类似今天的茶楼。亭内两人正在饮茶,器内有长柄勺,两旁有耳杯。二人打着手势,仿佛谈天论地,酣畅之极。前方车马歇停,后面行人又至。亭上祥鸟瑞兽腾飞,寓意吉祥如意。
宴舞汉画像砖,广汉市汉墓出土。其画面内容为:图正中一人正在起舞,右为顶罐和抚琴者。右侧三人吹奏,图中有二案,案上有耳杯、盂等。六人边表演边饮茶。
六博汉画像砖,成都市博物馆藏,其画面内容为帷慢之下,四人分为两组,相对博弈。图中有一案,案上有耳杯,案上有一盂,大概在进行对博饮茶。
汉武帝晚年追求长生,就有方士告诉他,喝茶的水要用露水,而且泡茶的时候放一些玉石的碎屑,这样泡出来的茶,不但滋补身体,而且能长生不老。
皇帝喝茶迷上了用露水,所以皇家专门建造一个建筑叫做承露台,专门用来接露水,然后给皇帝泡茶喝。
《华阳国志》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着,其中有部分文字记载茶的内容,较为可信,它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同时《华阳国志》中还记载到当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迄今为止,中国先民最早栽培茶树、饮茶的直接证据当属浙江省余姚田螺山遗址(距今5500—7000年)发现的古茶树遗迹。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古茶树是人工栽培,并推测当时的居民可能已使用陶器来煮茶、饮茶。 <责任编辑:杨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