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香港记者老冠祥报道)14世纪开始,日本就经常在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抢劫商船,他们乘坐的「倭舶」,不是官方和民间的「贡舶」和「商舶」,故称倭寇。
到了明代,尤其嘉靖年间,倭寇肆虐东南沿海,屡犯泉州,给本较宁静的泉州带来惨烈祸害,安溪、永春县城一度沦陷,晋江永宁、深沪、围头,惠安崇武、辋川,南安水头、丰州、东田等乡镇,更是受到残酷洗劫,无数房屋被焚毁,大量财物被劫走,许多百姓死于非命。
泉州有句很流行的俗语,形容非常凶恶的人,叫做:「恶到像倭番一样。」可见泉州人对倭寇的痛恨。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倭寇犯泉亦有不少的记载。在明嘉靖年间,最早的记载是在 明·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年)。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肜》、《泉州守御千户所城•守御崇武千户所城•抗倭》载:二月,海贼犯小兜、海门。明•李恺《崇武所朱侯爱民御寇碑记》:「嘉靖丙午春二月癸卯,海贼犯小兜、海门,掠鱼商船,崇武朱千户肜率兵入海捕获之,献俘于府。」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因倭寇侵扰,客兵万余戍泉州。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三月,时任浙江宁(宁波)台(台州)参将晋江人俞大猷在浙江舟山大破倭寇,捣毁敌巢。倭寇败逃至福建沿海,十月袭掠泉州和晋江深沪、南安石井。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俞大猷随闽浙总督张经在江苏等地大破倭寇。据《明史·本纪18·世宗2》载:三十四年十一月「庚申,倭犯兴化、泉州。」另据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嘉靖)三十四年十一月庚申,倭犯泉州。」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自福清海口进攻泉州,陷崇武,泉州卫指挥使 童干震引兵迎战,不幸战死。后又入掠永春、安溪。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载:「(嘉靖)三十五年,倭自福清海口入寇,泉州指挥童干震引兵迎战,死之。」
嘉靖岁戊午(嘉靖卅七年,1558年),倭大寇吾闽,陷福清,长驱至惠安城下,兴、泉振动。廷议以兴、泉重镇,宜改福宁,专置一道,择文武臣忠勇有才略者莅之。维时,育吾 万公以才御史擢佥闽宪,持节镇兴、泉,至则肃纪度,饬戎政,相度形,便曰:「惠安,兴、泉咽喉也,宜急备之。」己未冬,贼扰枫亭,犯惠安北鄙。公率精骑挫其锐气,惠人安堵。
根据上述的记载:倭寇在明代嘉靖年间犯泉的次数多达6次。
近日,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队正在挖掘和整理文物史迹遗存,重新挖掘出了明代《都指挥欧阳公平倭碑》一方。石碑高3米多,宽1米有余,重现欧阳詹后裔欧阳深抗倭的英勇事迹。目前,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考古阶段。
据福建《海峡都市报》报导。重新被挖掘的《都指挥欧阳公平倭碑》字迹基本完好,只有底座部分字风化脱落。石碑上方标题为篆书,正文为工整楷书。经过考古人员初步辨识,碑文主要写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 - 1566年),担任泉州卫指挥奁事欧阳深抗击倭寇的事迹。这与此地曾紧邻欧阳詹的「不二祠」不谋而合。
史料记载,明代嘉靖年间倭寇来犯,欧阳深英勇抗敌,使泉地得以安宁。但终因敌众我寡,英勇殉国,民族英雄俞大猷曾为欧阳深撰铭。《泉州进士录》记载,欧阳深长子欧阳模在嘉靖年间中举人和进士,延续了欧阳家族的文脉。
据泉州文史资料明确记载,抗倭英雄欧阳深正是唐中期著名文学家、诗人、教育家、泉州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欧阳詹的后人。
欧阳深担任过的泉州卫指挥奁事军职,据明朝的军编制:明朝于都指挥使司之下设卫指挥使司,长官为指挥使1人,正三品,副长官为指挥同知2人,从三品;属员有指挥佥事4人,正四品;镇抚司镇抚2人,从五品,经历司经历,从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从九品,仓大使、副使各1人。
新出土的《都指挥欧阳公平倭碑》,是继现保存在泉州市博物馆的《欧阳将军忠节祠记》碑,另一件关于欧阳深的文物。
据刘英英在<试述《欧阳将军忠节祠记》碑及其重要文物价值>(载《泉州文博》第13期)介绍《欧阳将军忠节祠记》碑一文称:《欧阳将军忠节祠记》碑原本存放在位于泉州市区北隅模范巷的「不二祠」里,文革期间移至开元寺内的泉州文管会,后文管会迁移,该碑又迁至泉州府文庙内由泉州市博物馆保管,2005年泉州市博物馆迁新址到西湖公园北侧,这件碑石便也跟着迁到了新馆内。
《欧阳将军忠节祠记》碑是为纪念欧阳詹的后裔、俞大猷的少时同学兼好友、抗倭英雄欧阳深而立的。碑为石灰岩质,高218㎝,宽98㎝,厚11㎝,碑名字径为11.5×8㎝,碑文字径为2.5×2.2㎝,碑额阴刻竖排篆书《欧阳将军忠节祠记》八字,分4行,每行两字,碑文为阴刻楷书,竖排,共23行,全碑共888字。
《欧阳将军忠节祠记》全文如下:
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奉敕分巡兴泉道、兼管兵备、福建按察司佥事、成都凤野何全撰,吴郡周天球书并篆。
夫士怀蹇蹇之忠者,或歉济时之才;负廪廪之义者,或亏立身之节。四者备矣,而特自树立以表见于世,古谓奇男子非耶?
君名深,字德深,唐四门助教詹裔,世家南安东田,因号东田。君生含双阳之精,符三台之数,倜傥有奇气。美仪容,音吐琅琅宣畅,不喜狥时好,典忍相效,庶几国之风。
会倭夷匪茹,流薄漳、泉、兴、福间,漳、泉、兴、福亡(无)敢发一矢。君以成均纳级,高卧清源。有中丞王方湖公者檄君,君仗剑而起,慷慨运筹,悬赏募兵。一时悍勇艺能之士素知君,翕然从之,愿为君效死。君出次郡效,引药弩歼数千倭。倭走同安,追之梵天山,又追之长泰,两战两捷焉,由是威名日振振起。至月港,开谕诸酋,散其党二十四将,事闻,赐白金彩币。
逾年,倭益猖獗,山海无藉,景(影)附风从至十馀万。崇武、永宁相继陷失,发冢质棺,惨及枯骨,郡城震恐。中丞游让溪公继王公至,又檄君。是时贼巢双溪口、八尺岭,谋绝郡城饷道。君雨夜扁舟,率师袭之。贼觉,慑缩莫敢斗。诘朝大战,连破七巢,潘径、丙洲六路诸巢皆下。君度贼携贰,可抚而散也,请给贴,便宜招降。散者数万人,就令计执江一峰、李五观二酋戮于市。泉郡抵(底)宁,我武维扬。事闻,钦赐署都指挥佥事,专职泉、漳地方。
居无何,倭陷兴化,中丞又檄君往。或谓莆非信也,可无往。君曰:“事急不往,非义也。”乃进濑溪,与贼对垒。贼弃城走崎头堡,君入城抚摩遗黎。移营逼贼垒,仅五十里,俟救至。贼悉众来攻,或又谓众寡弗当,可且退。君曰:“临难而退,非忠也。”乃逆战。移日晚,身被二枪,犹手刃二贼而死。夫死人人能,即勤事之忠,赴难之义,具才之美,守节之坚,与睢阳张、许屹屹今古争雄可能哉!旬日救至,贼亦灭。
郡人痛君益加切,相向失声挥泪。天子悼之,赐立祠祭祀,给棺敛费,荫子孙世袭指挥佥事。君家子模,足绍弓袭,振门阀拓光先业者。举进士,让弟生员枢。枢授职,归自本兵,祠适落成,俨然肖像,为嘉靖丙寅之春。全率郡大夫拜于祠下,相与咨嗟,谓名莫隆于不朽,劳莫大于定国。骏烈勒于钟彝,鸿禧光于弈叶。乃树碑携石于祠之右。为之颂曰:种木自庇,种玉自芳。将军东田,厥种孔藏。郁郁其文,桓桓其威。以正以奇,以宁海宇,招降解散。赖之生全,不下数万。将军勋德,获福匪诬。竟如之何,而死于莆。英风烈烈,浩气洋洋。将军之死,万古纲常。北山春雯,翠开千嶂。洛水云寒,碧落汤汤。山高如峙,水流不息。有祠在焉,天地罔极。
嘉靖四十五年四月 日 泉州府知府万庆、同知谭维鼎、通判潘璘、推官钟崇文、晋江县知县谭启等立石,鲁孙嵩重辑。
从《欧阳将军忠节祠记》碑记,可以得到证实,它也从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泉州、漳州等东南沿海城市受到倭寇的侵扰有多么严重、多么频繁,是历史的很好见证,是明嘉靖时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城市的有力证据。
据《泉州市志》记载:「欧阳深殉国后,世宗招有司为欧阳深立祠,春求特祀,谥封“昭毅将军”,子孙世袭指挥佥事。欧阳深与俞大猷少年同学,携手抗倭,皆为一代名将,不幸欧阳深先阵亡。」但碑文中并未题欧阳深被封为昭毅将军一事。二者的相互应证,将更有助于后人对欧阳深及其战绩的了解。
再回到新出土的《都指挥欧阳公平倭碑》,该碑下款落署「姚安知府赵宋后裔赵恒」。赵恒,字志贞,号特峰,泉州晋江人。据《泉州府志》载:「赵恒,字志贞,号特峰,晋江人,嘉靖十三年(1534年)甲午科乡荐第五名,又十七年戊戌科进士,初授江西袁州府学教授,历升南京国子监监丞,户部江西司主事,工部虞衡司员外,户部云南司郞中,两浙盐运司同知,云南姚安知府,其宦绩载《云南通志》姚安名宦传及礼部尚书黄凤翔墓志记。着有《春秋录疑》《庄子涉笔》《史记涉笔》,九十四岁卒,葬晋江三十二都茂趣山。」赵恒出生于文化世家,从其祖父辈开始到其孙子辈,五代人中出了八位进士。
根据泉州赵宋南外宗正司研究会提供的资料,赵恒的世系如下:
一世:赵均宁(自光州固始徙于泉,世居文山里。有均宁公者载卜城西井下(霞)里居 焉)
二世:赵永传
三世:赵森(赠户部主事)
四世:赵瑺。字惟德,明泉州人。
五世:赵信(赠户部主事)
赵恒是宋朝皇族流落在泉州的后人。据泉州赵宋南外宗正司研究会会长赵守通介绍,有宋一代,赵宋皇族陆续迁入泉州城,其成员主要由宋太祖、宋太宗、魏王三兄弟的后裔构成。南渡时,宋皇三兄弟裔孙共迁入泉州349人, 至南宋嘉定年间(1208年-1224年)已增至2000多人,绍定年间(1228年-1233年)又增至3000多人。
赵宋皇族迁入泉州,主要由宋太祖、宋太宗、魏王三兄弟后裔构成。今天在泉的赵氏宗族间,仍保存着一本珍贵的族谱《南外天源赵氏族谱》。该谱迄今已有536年历史了。
现在,只有宋太祖和宋魏王后裔两个支派在泉州繁衍,人口约2万人(不包括外迁族人)。
姚安知府,人们最熟悉的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李贽任姚安知府时,以匾额相赠赵恒,题字「乡贤名宦」,原悬挂于泉州甲第巷赵氏祠堂,是李贽至今在泉州仅存的书法匾额。
《都指挥欧阳公平倭碑》出土的地方是泉州「小山丛竹」,该处原址曾是泉州市第三医院的院址,目前正式移交泉州文旅集团。
据院长林泽涯说,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他还是医生的时候曾亲眼见过这块碑。当时医院要重新清理建设大楼前的地面,这块石碑曾靠墙而立。作为当时清理工程的负责人,林院长主张将巨大的石碑就地掩埋保护起来。掩埋之前地面平铺沙石,将有字的石碑面朝下,避免字迹被水泥覆盖。为了更好地保护,石碑上方盖了水泥和石块。
林院长表示,医院以前曾留下许多石柱、牌匾等构件,至今依然有迹可循。
考古人员现场还找到了一些零星的青花瓷碎片,具体何用还有待考证。
作为泉州古城「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七个一项目的「一园」,历史上「泉州八景」之首的「小山丛竹」将建设文化公园。
当年,泉州人为了抵御倭寇进犯,铸造了大大小小的铁炮,有的重达一万多斤。同时,泉州还涌现了一大批抗倭英雄,其中有和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的俞大猷。
2013年,泉州市区北迎宾大道拓改时,人们在沈海高速泉州出口附近,挖出抵御倭寇的泉州人丘启雍的墓。出土的墓志铭,朱砂艳丽如初,道出这位小官为百姓敬重的一生。
<责任编辑:杨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