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家族与新界粉岭的变迁

2018-12-20
老冠祥

(报驻香港记者老冠祥报道2018年12月16日,本报记者和一批香港的作家和学者到新界粉岭参观举目四周,在粉岭围到处见到选举乡代表候选人士的竞选宣传资料当地的乡代表候选人士,根据网上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共有7名,分别是彭未齐彭耀初彭庆培彭振声彭士朝彭德成和彭宏健,他们将会角逐当地4个村长的代表席位。乡代表将于2019年1月举行。


从粉岭围所有乡代表候选人士都是姓彭的现象,我们就可以看到彭氏族群在新界粉岭影响力之大。


事实上,彭氏家族亦是新界五大族之一。新界五大家族是指新界原居民中锦田邓氏、新田文氏、上水廖氏、上水侯氏及粉岭彭氏。


彭姓历史追溯4000多年前的殷商大彭诸侯国(今徐州市),相传新界彭族的远祖原居甘肃西部,彭族族人彭云因避大唐「天宝之乱」而迁居江西。彭氏族谱记载,至北宋年间,彭云第18年代孙彭延年(号震峯,字舜章)出任潮州知府而立下根基,每年散居粤港及各地彭氏后代均赴潮州祭祖。


相传邓氏家族曾提供两幅山地予彭桂选择,一幅为主发财「虾公地」,另一幅为主发丁的「田螺带仔」。彭桂因仅有一子,故选择主发人丁的「田螺带仔」山地(现址皇后山兵营中私地),彭氏后代感恩粉岭围村开基始祖选择寓意发丁的山地,令彭氏后人能在粉岭围(旧时称粉壁岭)立围建村800年。


粉岭围(旧时称粉壁岭)在清嘉庆年编制的《新安县志》才出现过「粉壁岭」的名字。粉岭古名鸦鹊堲,明中业时期,乡民掘山建村时,发现该地泥土呈白色粉状,故称为「粉岭壁」,邻近的乡村便因此称为「粉壁岭村」,简称「粉岭村」,粉岭也逐渐成为附近一带的地理统称。


宋朝末年(1120年至1280年期间),彭氏家族从潮州揭阳县迁居扺港,初居于龙山,后迁粉岭楼,于明朝万历(1573-1620年)年间定居粉岭围彭氏家族落户粉岭之后,枝叶茂盛,由彭氏单丁发展至今有约4500人的大村,更成为新界屈指可数的大户村落


这段时期,彭氏族人在粉岭围建立围村、风水鱼塘和修建古炮


香港的围村多设在新界,主要分为两大类: 「本地围」与「客家围」。「本地围」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围头人),而「客家围」是指客家人村落。明朝时沿海寇患频繁,居民为求自保,于房屋周围建矮石墙,用以抗盗,当时粉岭龙跃头的老围便是香港最早的围村。「本地围」所居住的是本地人(即围头人),每个家庭有独立的房屋,四周建有高墙环绕。墙基采用大麻石巩固,而墙身用青砖砌成,四边的胸墙开有枪孔。围内建筑整齐,有明显的中轴线,神厅设于末端。门外挖掘护城壕沟,围门是连环铁门或木条横栅门。


粉岭围(Fanling Wai)位于香港新界北区粉岭,毗邻北区公园,由新界五大家族之一彭氏家族兴建,粉岭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以别致的风水鱼塘和特别的布局闻名,是香港少数能够保留古色古香的围村。


粉岭围包括粉岭村、北围、南围、南便村四条乡村,不远处的粉岭楼和扫管埔村也是粉岭围的分支。


粉岭围正围门上及两边碉堡上均有白色成品字形的三颗圆点,据说是彭氏家徽。正围门上晚上用粗大的木柱栅上,不准外人进入。


粉岭围用坚固的青砖来兴兴,左右两边修建有高高的炮楼,炮楼上还有几个枪眼,估计是用来防盗犯村的。


粉岭围正围门现展示有3尊大炮,包括1尊大炮和2尊小炮。根据资料介绍,这些大炮都是当迁界建村时留下的,日军占领香港时,为免起问题,埋在地下,后来重新起出来展示。记者检示过大小炮身,均没有看到任何铸造时的资料。


粉岭围正围门是风水鱼塘,跟客家村落前面也有水池的布局有异曲同功的道理。


新界原居民很重视宗族的作用,因此许多地方都保留有宗祠彭氏宗祠位于粉岭北便村,于明朝万历初年(1573年)建成。清朝道光年间,国学士彭步进见宗祠日久失修,于是与村中宗族兄弟集资,在道光廿六年(1846年)委托风水先生选择吉日,将宗祠移建至北便村现址。该祠堂曾于光绪十年(1884年)重建,后来又在1979年重修。


彭氏三所祖祠后用来作为思德书室之用。思德书室建于道光26年(1846年),由彭氏彭步进为纪念其第六代祖先彭思隐所建,并为村民提供教育。在清光绪年间重修。思德书室的后面有空地,据导游介绍,以前可能供学童耍玩的地方。思德书室由1936年开始用作以政府资助的粉岭学校校址,现时书室外面仍保留「粉岭学校」的牌坊。书室现被古物古迹办事处列为二级历史建筑。参观当天,思德书室大门用锁闗上。该地是属于彭氏家族的土地。


学校于1957年迁往毗邻的新校址,易名为粉岭公立学校。粉岭公立学校是香港新界北区粉岭的一所津贴小学,创立于1936年,位于粉岭村,邻近粉岭站。学校创校82年,前身是粉岭村中的家塾思德书室,位于粉岭村的家祠。1957 年创办的粉岭公立学校,是由彭富华校长兼村长推动建立。彭富华先生的后人彭鉴然先生,曾描述了当年兴建新校的情况:回想当年粉岭村人建校,可谓惨淡经营。学校早期主要为粉岭围的村民提供教育服务,及后因应粉岭区的地方发展,迁入居住的人口渐多,才逐渐扩展至整个北区的学生。目前有学生约600人


粉岭围村公所位于新界粉岭粉岭围596 号,是一座三层高的建筑物。玻璃上亦写上 壁峰祖三个字。粉岭围村公所的外型于一般的村公所有别,是较为新潮。村公所内有关于彭氏族人的迁移由来,粉岭围村公所筹建经过的资料介绍,对研究粉岭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彭氏家族的重要一员彭未齐粉介绍,岭围彭族太平清醮属10年一届,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开始年代已难考究。最近一届已于2010年举行。在醮会正式举行之前,其实有许多筹措、准备的工夫,从筹备到完毕约需时一年之久。约于一年前即筹组「建醮委员会」。又要选好「缘首」,粉岭围共选了9个年轻男性担任缘首,他们在神前被选出,通过卜圣杯来决定的,再醮会正式举行时代表乡民侍奉神明。大部份地方的缘首的数目都是9人,这9人在建醮巡游时会穿着传统服饰打扮,带领巡游队伍。筹办一次太平清醮,耗费动辄过百万元,如此庞大的资金、盛大的祭祀活动,需要村民踊跃捐输才行。


据导游介绍:北区公园是彭氏家族对北区及全港市民的一大贡献,因为整个北区公园面积达90万平方公尺(9万平方米),这幅土地原本是属于彭氏家族的,他们送给香港政府,来修建北区公园


北区公园位于粉岭和上水之间,北起扫管埔村,沿铁路及天平邨向南伸展至粉岭围,总面积达8.605公顷。公园于1990年启用,整个公园包括两个主要部分: 第一期(静态设施)及第二期(动态设施)。


公园采用清代扬州式亭台楼阁的园景建筑设计,中央部分是一个风景如画的人工湖及人工瀑布。建筑物特色有「一轩、三亭、一廊」,分别座落公园的园林地带、人工湖及人工瀑布。「一轩」是指「蔚秀轩」,「三亭」则指「宜雨亭」、「涵碧亭」及「听瀑亭」,而「一廊」则是人工湖旁一条迂回曲折的有盖长廊。人工湖的东北面是露天剧场,可供举行音乐会或戏剧节目,舞台前的半圆形梯级看台,可容纳400名观众。


为此,据导游称,彭氏的子弟至今有约千人仍入纸等候兴建丁屋,却因没有土地,而无法建建本身的丁屋。


联和墟是彭氏族人对新界人的另一项供献。根据数据记载:1940年代香港政府鼓励乡村筹建墟市,1948年由当地乡绅成立「联和置业公司」,当中的「联和」含有「联合」、「和睦」之意思。公司地址为安乐村瑞胜书楼,于1949年12月22日注册为有限公司,负责人为李仲庄(董事长)、冯奇焯(副董事长)、彭富华(总经理)、李毓棠(协理)、邓勋臣及刘维香(司库)。法定资本为50万港元,合共5万股,每股10元,分500股为「创办股」及49,500股为「普通股」。分三次招股,累计总数为21,918股,集资2,191,800元。「创办股」由来自粉岭、打鼓岭、沙头角及大埔头的乡村认购,而「普通股」则由个人、祖堂或公司购入。


据一位手上拥有「联和置业公司」股票的人士称:当年成立联和墟的意念是因为新界北区的农副产品不容卖出,如果拿到上水等地去购买,不大方便。于是彭富华和李毓棠两位乡坤便发起,可否在当地建立一个墟市,让新界北部村落的居民能够将农副产品在粉岭售卖。当年「联和置业公司」股票每股10元,股票发行第一天共卖出2万5千股,集资25万元,其中16万元用来购地。


该人士称:现时每股每年可以分到1500港元,另每次开股东年会时都会有一顿丰富的晚宴招待同时,当年的「联和置业公司」章程还规定:公司有盈利时,要将可动用的盈利十分之一,用于村民的福利事业,如筑桥修路,拜祭祖先之类


联和墟于1949年由粉岭、沙头角、打鼓岭和部分大埔区村民集资成立。1951年正式建墟。联和墟曾经是新界北区的一个重要墟市,今天联和墟虽已经结业,不过仍是标志着粉岭发展的里程碑。


据资料介绍:当年的联和墟占地61万平方米,建筑屋宇共220至240间,中央建有有盖及露天的市场,有盖市场为三合土建筑,设有60个档位,包括14个肉枱、12个鱼档、12个菜档、14个咸鱼档、2个鸡鸭档、2个牛肉枱及2个豆腐档,而露天部分可容百余个小贩摊位。围绕市场四周全是新式两层建筑,设有铺位90间,主要为售卖洋货及杂货、米及米机、茶楼餐室、摄影冲晒、理发厅及旅店,其后更加入跳舞学院及电影院等。现时新街市落成后,原有的档户现全数迁往新街市继续经营


67年历史的粉岭联和市场将活化成城乡生活馆,设置约20档售卖本地农产品及小区小店,包括古洞木制工艺品及磨刀磨剪等传统工艺及小吃店,重现昔日市场功能。


这项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由联和市场由路德会社会服务处投得,为了保留昔日市场特色,香港路德会社会服务处助理行政总裁邓锦标指,将与本地信誉农场的菜农合作,将联和市场打造成货物市场半区集散地,初步计划有5档本地菜档机构会免农民租金,以市价一半全数购买他们农作物,确保他们有稳定收入;另外十多档市区小店亦只会收取市值3至5成租金,首年再有额外8折。市场内亦会开设特色餐厅烹调本地农场食材。2022年起营运。


联和墟一带,还零星保留一些两层高的建筑物,这便是早年联和墟的原有建筑物


位于香港新界粉岭联和墟联发街1号是粉岭戏院,于1959年9月11日开业,2010年1月6日结业,正式结束其半世纪的历史使命。粉岭戏院曾是全港最旧、最后一间的乡村戏院,亦为上水、粉岭及大埔区唯一的戏院。粉岭戏院由粉岭戏院有限公司经营,内设有两间迷你戏院,合共721座位,主要放映首轮西片。目前戏院原址已出租予私人公司。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后,粉岭的一些地方正静静地起变化,向世人呈现一个旧貌换新颜的姿态

<责任编辑:杨帅>



来源:世界侨报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