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2000年来最坏的一年,中国又如何?

2019-01-06
老冠祥



          (本报驻香港记者:老冠祥报导)最近《科学》杂志刊文称,美国专家确定了人类史上「最恐怖一段时期」是从公元536年开始。据哈佛法学考古学家、中世纪史学家迈克·麦考密克(Michael McCormick)表示,当年「神秘大雾」降临欧洲、中东和亚洲部分地区,持续了一年半。由于缺乏阳光,北半球年均温急剧下降,导致收成惨淡,普遍饥荒。


研究人员指出,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造就了一个「黑暗」的世界,让北半球笼罩在持续不断的阴暗当中,持续了18个月。这个事件对气候的影响是如此严重,公元536年夏天的气温被认为仅在1.5摄氏度-2.5摄氏度之间,这被认为是过去2300年来最寒冷的时代。


公元536年被指是人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那么,这一年,中国的如况又如何呢


公元536年,按中国农历是农历辰年,属龙年。如果按中国的王朝历史来算,这是正是南北朝,是南朝梁大同二年;高昌章和六年;东魏天平三年;西魏大统二年。


据中国著名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后转载于1973年《中国科学》16卷2期,以及1973年6月19日的《人民日报》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指出,三国魏晋南北朝属于中国第二个寒冷期。历史文献研究表明,公元1~6世纪(贯穿中国东汉、三国、魏和晋朝),中国气候相对较冷。在温度曲线图上,这一时期的温度大部分都处于过去2485年来的平均温度值(2.07摄氏度以下)。


哈佛大学Bret Hinsch教授则在竺可桢教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更多世界上其他地方文明变迁、气象学文献资料、考古史料、自然地理和历史地理文献等等进行了更加仔细的对比研究和考证,并于1988年以“Climatic change and history in China”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上(2003年被翻译成中文《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该文指出:3世纪的东汉后期出现一个新的寒冷趋势,直至整个南北朝时期,气候都是普遍寒冷的。


从具体的平均气温来说,据研究显示:从公元初年至公元600年,气候又变得寒冷,平均温度比现代要低l℃左右。这也是中国历史第二次大分裂期。


「中国天气网」引述专家学者们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中国在近5000年中,最初2000年,即从仰韶文化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摄氏度左右。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3摄氏度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殷末周初)、公元400年(六朝)、公元1200年(南宋)和公元1700年(明末清初)时代,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更详细的研究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何凡能、李 柯、刘浩龙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影响 研究的若干进展》论文中称:中国秦汉以来共经历了 4 个暖期和 3 个冷期,暖期有秦汉暖期、隋唐暖期、宋元暖期、20世纪暖期;冷期有魏晋南北朝冷期、唐后期至五 代冷期、明清冷期 。同时, 在每个冷、暖期中还存在着次一级的冷暖振动。


该论文称:最冷 30 年出现在南 北朝中期 ( 481~ 510年) ,在这个寒冷期中, 匈奴、鲜 卑、羯、氐和羌等游牧民族纷纷内迁, 割据中原, 北方农区因此大幅度向南退缩, 牧业甚 至进到华北平原。文学家束皙在给晋武帝的奏疏中写道:州司十郡土狭人繁, 三魏尤甚, 而猪、牛、马, 牧布其境内。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复以河阳为牧场, 恒置戎马十万匹, 以拟京师军警之备; 此时, 由于平城 (今山西大同) 地寒, 农业衰退, 孝文帝 不得不于太和十七年 ( 493 年) 弃平城而迁都洛阳; 迁洛后,敕福检行牧马之所, 福规石济 (今河南延津县东) 以西, 河内 (今河南安阳一带) 以东, 拒黄河南北千里为牧地。可见, 当时大片农区已转变为牧区, 其农牧分界线自碣石至上谷居庸关, 折向西 南常山关, 沿太行山东麓直达黄河。虽然这条界线并非完全是气候的产物, 但是与气 候寒冷导致游牧民族大规模南迁密切相关。


天气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以魏晋南北朝为例,当时气候变化正处于秦汉、隋唐两个温暖期之间的寒冷期。


在北方的草源,魏晋南北朝时,阴山脚下已成为水草丰美的游牧区。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当地游牧生活的生动写照。不仅如此,长城以南的原农耕区,这时也逐渐被畜牧所侵蚀。西晋束皙谈到黄河流域的中原腹地时,说「猪羊马牧,布其境内」,主张将马牛猪羊迁徙到「空虚之田」。这空虚之田,在今天看来,就是气候转冷,农耕尽废所致。


在中原的地方,据中国的数据记载:三国时代曹操(155-220年)在铜雀台种橘,只开花而不结果,唐李德裕在《瑞桔赋•序》中说:「魏武植朱于铜雀,华实莫就」,气候已比前述汉武帝时代寒冷。


黄初六年(225年)冬十月,魏文帝曹丕陈兵广陵(今淮阴),准备大举伐吴。这一年大寒,水道结冰,兵船无法从淮河进入长江,魏军不得已退兵。这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竺可桢教授根据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的桑、枣、桃的开花时间,推测当时的黄河以北地区,物候比现代推迟2至4周,气候也比现在冷。


中国当时也有夏季飞雪的记录,致使农作物失收出现饥荒。与此同时,来自爱尔兰的文文件显示,公元536年后数年「生计艰难」。


据西方的研究称:公元535年,中国北部发生了大规模的干旱并且日益严重,成千上万的良田变得一片贫瘠,巨大的尘暴开始肆虐。


以农产量,以统一的斤亩折算,有人计算过,秦汉时代平均亩产量为132公斤,北朝平均亩产128.8公斤,东晋南朝为125.4公斤,均较前朝下降了2.84%。


气温的变化对自然环境有明显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总体上可以被认作是一个寒冷干燥的时期据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环境》研究报告称: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灾害相当频繁,对此,邓云特有较为全面的说明:「终魏晋之世,黄河长江两流域间,连岁凶灾,几无一年或断。总计200年中,遇灾凡304次。其频度之密,远逾前代。举凡地震、水、旱、风、雹、蝗螟、霜雪、疾疫之灾,无不纷至沓来,一时俱见。以言旱灾,则200年间,见于史书者,凡60次;以言水灾,亦达56次。至于风灾,共达54次;次为地震,计53次,频度亦密;再次为雨雹之灾,计亦53次。此外疫灾17次;蝗灾14次;歉饥13次。他如霜雪、‘地沸’,各仅2次,不足述矣。”又南北朝时期,“所见之灾更多。计水、旱、蝗螟、地震、霜雹、疫疠诸灾,总共达315次。以与1699年之数目相较,所超者及一倍以上。如再加以详细之分析,则此169年中,频数最高者为水旱之灾,计各77次;其次为地震,凡40次;再次为风灾,共33次。此外霜雪为灾27;雨雹为灾18次;蝗灾17次;疫灾亦如之,歉饥16次。」如此频繁的天灾,人民生活困苦可想而知。


据西方的研究称:535年11月到12月间,在南朝的首都南京大量黄尘从天而降。


据中国的史书记载:北史称536年9月各地降冰雹;南史称537年7月天气严寒,8月降雪。可见南北都处于严寒的天气之中。


在这种自然恶劣的环境下,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公元6世纪结束,气候转冷持续600年。一般来说,在中国,温暖期一般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此时国土面积广大。寒冷期则汉人政权实力大打折扣,边疆少数民族「兴盛」,来自外族的压力很大。换言之,气候变化促使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侵。


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轮番入侵中原农耕地区,导致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南迁浪潮和民族大融合。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与孝文帝改革。


据资料称:公元180年至公元600年间,即东汉后期,寒冷再次加重。汉「灵帝光和六年(183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邪井中冰厚尺余」。此次波动为魏晋气候大降温的前奏,自此开始了长达约400年的寒冷气候时期。这样景象,仿如荷理活电影《明日之后》(The Day After Tomorrow)的画面。


这时,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公元184年发动黄巾军起义,导致东汉灭亡,形成了后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时400多年的全国大分裂,经济文化破坏严重,百姓痛苦不堪。


2000年来全球历史上最坏的一年536年,这年正是中国南北朝的时候,北魏孝武帝执政的时期。


据中国史书记载,有冻死人的情况。梁大同二年(536年)秋七月,魏降将贺拔胜等思归,然武帝待之甚厚,不敢请。前荆州大都督史宁对胜道:「朱异之言,皇上无不听从,请厚结朱异。」胜从宁言,帝竟许胜、宁及卢柔等皆北归,帝且亲饯于南苑。胜感念帝恩,从此见禽兽向南者皆不射。八月,行至襄城(今河南襄城县),高欢遣侯景以轻骑邀截,胜等弃舟自山路逃,从者冻馁不堪,途中死者过半。既至长安,诣宫阙谢罪,西魏帝执胜手抽泣道:「朝廷倾覆,天也,非卿之过。」丞相泰令柔为从事中郎,与苏绰同掌机密。


此时,政治上出现军事讨伐和政变的情况。如大同二年(536)九月初四日,东魏以定州刺史侯景兼尚书右仆射、南道行台、督诸将侵梁。冬十月初八日,梁亦下诏大举伐东魏。侯景将兵七万侵梁楚州(今安徽凤阳),俘刺史桓和;进军淮上,南、北司二州刺史陈庆之击破景军,景弃辎重逃归。十一月初二日,梁罢北伐之师。


《隋书·五行志》:【南梁】大同三年(537年)七月,青州雪,害苗稼。是时交州刺史李贲举兵反,僭尊号,置百官,击之不能克。

十年十二月,大雪,平地三尺。是时邵陵王纶、湘东王绎、武陵王纪并权侔人主,颇为骄恣,皇太子甚恶之,帝不能抑损。上天见变,帝又不悟。及侯景之乱,诸王各拥强兵,外有赴援之名,内无勤王之实,委弃君父,自相屠灭,国竟以亡。
东魏兴和二年五月,大雪。时后齐神武作宰,发卒十余万筑邺城,百姓怨思之征也。


【东魏】武定四年(546年)二月,大雪,人畜冻死,道路相望。时后齐霸政,而步落稽举兵反,寇乱数州,人多死亡。


根据外国的研究认为:这种全球性的天气变冷,与哈雷彗星的碎片撞击地球,多处火山爆发,太阳光照受灰尘影响变暗,西方出现瘟疫,各地出现饥荒,是一种球性的灾难。这场异常的混乱持续公元640年,世界才出现恢复迹象。


对比中国历史,可见这一年可怕的情况是全球性的,中国也不能幸免。同时,由于中国有详尽的记载,让我们更可以知道当年神州大地的实际景况如何。


史实证明,不要轻看气候下降1~2度的问题,这种影响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故此,美国总统特朗普退出「巴黎协议」;对于美国政府报告预测,气候变化会严重影响美国经济和社会,造成数以千亿计经济损失,特朗普却认为,气候变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不会是毁灭性的。可见特朗普的短视。























来源:世界侨报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