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鹰岛发现元朝军舰沈船遗物

2019-01-07
老冠祥

(本报记者:老冠祥报导)1268 年,忽必烈命高丽使者携《大蒙古国书》(高丽国王也曾致书日本,要求他们向大蒙古国称臣)赴日本,要求日本效法高丽来朝“通好”,也就是「纳贡」,否则将“用兵”。这份今天仍藏于日本的《大蒙古国书》云:“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国王:朕惟自古小国之君,境土相接,尚务讲信修睦。况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区夏,遐方异域,畏威怀德者,不可悉数。朕即位之初,以高丽无辜之民久瘁锋镝,即令罢兵还其疆域,反其旄倪。高丽君臣感戴来朝,义虽君臣,欢若父子。计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丽,朕之东籓也。日本蒙元帝国海陆并进地开战,令这个新王朝入不敷出,所以,它要海陆并进地收钱。南边的南宋还没有完全打下来,东边的朝鲜 已被征服,东扩的下一个目标即是日本。这份「通好」国书遭到日本镰仓幕府断然拒绝。其后,忽必烈又两派使者,幕府仍然拒之不见。由此引发了忽必烈两次跨海“用兵”,攻打日本。


【忽必烈两次远征日本】


据资料记载,日本镰仓时期,忽必烈为使日本臣服,曾先后两次向日本派出庞大远征船队。


公元1274年,忽必烈曾派出一支900艘战舰组成的舰队东征日本,由征东都元帅忻都、右副帅洪茶丘、左副帅刘复亨以及高丽将领金方庆统领蒙汉军二万人、高丽军五千人,合计二万五千余人,自高丽合浦(今朝鲜马山)出发,膺惩忤逆忽必烈的海东瀛国日本。后因天气恶劣被迫撤退,最终遇到暴风雨而全军覆没。


在登陆九州岛岛之后,遇到了日军的顽强抵抗,元军因为弓矢给养消耗大,而且副帅刘复亨中箭受伤,元军选择了撤退。

此役,元军死亡兵士达1.35万人,元舰沉没200余只。


1281年,忽必烈又组织了一支4400艘战舰组成的超大规模舰队再次东征日本,结果在高岛附近又一次遭到台风袭击,绝大多数船只沉入海底。


元军开始在九龙山登陆作战。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的抵抗。日军不断击退元军进攻, 伺机组织反击。高丽统帅洪茶丘被俘后被杀,几名蒙古高级指挥官也相继阵亡。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元军粮草箭矢告罄,元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此次大战,南方舰队全军覆没,“十万之众,得还者三人耳。”


蒙元对日本的两次海上攻击,实际上是中国近代以前仅有的两次海上战争。

忽必烈舰队攻打日本失败,被看成是日本历史上一大转折点。从此日本便以“神风”称呼这两次战役中的暴风,并以“神风”在二战期间鼓动日本飞行员从事自杀式攻击行动。


【日本收藏有《蒙古袭来绘词》绘画】


1292年,日本镰仓幕府武士竹崎季长为使自己的武功为幕府和后人所知,请画师根据他在战场上的亲身见闻,详细描绘了元军铁火炮炸裂、元军战舰和元日双方交战的真实画面。这便是著名的《蒙古袭来绘词》(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收藏),又叫《竹崎季长绘词》。竹崎季长后来因此获得封官加赏,并被赐了一匹骏马。而《蒙古袭来绘词》也成为后人研究“蒙古袭日”战争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据日本北海道大学学者桥本雄在<解读蒙古袭来绘词---以两个“奥书”的研究为中心>(中文译文)中介绍:现在保存在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中的这幅绘卷,分上下(前后)两卷。应 该就是绘卷的主人公——竹崎季长委托画坊创作了这幅绘卷。绘卷从竹崎季长 家中外流之后某个时间点开始归熊本大矢野家所有。1825 年(文政8年),绘卷由 熊本藩主细川家代为保管,近代以后,日本全国临时宝藏调查委员会经过调查于1890年(明治23年)从绘卷所有人大矢野家收购了这幅绘 卷归入宫内厅收藏。现在,这幅绘卷虽属皇家御物,但实际上是长期保存在三 之丸尚藏馆。


日本历史教科书中均有收入《蒙古袭来绘词》画卷。但其中所绘蒙古战船,却小到只能装十几个人,无法辨明如何载来几万、十几万兵力。


【日本长崎县松浦市海域的海底发现了一艘元代沉船】


据《朝日新闻》等日本媒体2011年报道,10月24日,日本琉球大学考古学教授池田荣史宣布,在长崎县松浦市海域的海底发现了一艘沉船,疑似为1281年镰仓时期第二次元朝远征军东征日本时沉没的元代战船。


松浦市(松浦市,まつうらし,Matsuura shi)是位于日本长崎县北部北松浦半岛城市,北部面向伊万里湾。以战国时代的武士组织松浦党的起源地而闻名。 辖区内有两个主要的岛屿福岛与鹰岛,虽然隶属松浦市,但是福岛仅有福岛大桥可通往佐贺县伊万里市,鹰岛也仅有鹰岛肥前大桥可通往佐贺县唐津市,此两岛与并无陆上交通可直接与松浦市的本土部分联系;也因此此两岛屿实际上是与佐贺县的往来较为密切。


日文资料称:鹰岛位于县的北部,是一个17.1平方公里的偏远岛屿,位于伊万里湾。鹰岛是730年前日本军队和元军军事斗争的地方,在近海南侧仍躺卧着元代的沈船。该处的高岛神崎迹,是指长崎县松浦高岛日本东海岸(Kozakimen)外海的水下遗迹。2012年3月27日,它首次被日本指定为该国的历史遗址,面积为384,000平方米。


日文资料称:日本漁民經常在当地水下找到壶,刀劍,碇石等,1980年後開始進行考古調查。 調查的主要部分是由日本文部省,文化厅,膺島鎮教育委員會进行,目標是研究和開發水下考古調查法和港口維修項目的緊急調查。 此外,1981年提交了遗迹發現通知和周圍海域。

日文资料称:2011年10月24日,琉球大學研究小組池田荣史教授宣布,在伊万里海灣高島底部的沉船,被判為元军戰艦。




日文资料称:調查中,在鹰岛南岸水深20-25米处,在海底约1米处找到船底背部的龙骨和两边侧板的構件,并有大量的磚和瓷器。從目前的確認狀態,船體被認為是總長20m以上的大型船舶。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發現能夠如此復原元朝的船體結構。


池田教授称,这是首次发现外形完好的元代忽必烈攻打日本的船舰残骸。船体四周散落着当时中国制造的瓷器碎片、砖瓦以及可在日本著名历史画册《蒙古袭来绘词》上看到的元军炮弹残片。池田表示,今后将进一步进行调查,争取彻底揭开元代远征军战船的神秘面纱。


据报道,此次沉船发现地位于日本长崎县北部伊万里湾的鹰岛海域,沉船埋在水深20至25米处的海底泥土中。构成船体的龙骨部分及排连在龙骨上的船舷板依旧保存完好。据推测,船体全长超过20米。可能是由于船体埋在海底泥土中,避免了海水腐蚀,因此得以完整保存。


残骸位于水面下20米深处的海床上,残骸包括长约12米的龙骨以及许多排连在龙骨上、10公分厚、15至25公分宽的船舷板。



池田教授说,从构成龙骨和两侧船舷的木板构造和所使用的石灰状涂料来看,这艘沉船与当时的中国船只十分一致。此外,根据在沉船周围发现的武器“铁火炮”(即元代远征军所使用的武器)炮弹残片以及沉船周围散落的大量中国产陶瓷器碎片等来判断,这艘沉船应为元代战船。据了解,该时期像这样可以确定沉没年代的沉船非常少见,而外形保存如此完好的船舰残骸,尚属首次发现。


这条推测长达27米可载上百人的兵船,是730年前——第二次元寇袭来时——被“神风”吹到海底的。


美国得克萨斯农业机械大学的考古学家对1981年打捞上来的蒙古战舰残骸进行了仔细研究和分析,表示:“很多蒙古战舰龙骨上的铆钉过于密集,甚至有时在同一个地方有五六个铆钉。这说明,这些肋材在造船时曾反复使用,而且很多龙骨本身质量就很低劣。”


据汉文史料记载,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忽必烈命高丽王造舰900艘,并规定于正月十五日动工,限期完成。六月,900艘军舰完工。


【日本发现的元朝沈船与中文史料脗合】


汉文史料记载,1281年蒙古军队的大多数战舰都是平底河船,此种战舰的结构并不适于航海作战。


当时,造船业发达的中国江南及沿海地区尚未被忽必烈完全征服,部分地区仍在南宋军队的控制之下。所以,忽必烈不得不将造船的任务交给技术较为落后的高丽人。


一方面,高丽对于造船很反感,认为元朝出兵日本肯定会要求高丽参战,这必将给高丽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让造船技术落后的高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实属难事。高丽工匠只得在匆忙间敷衍了事,这些舰船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舰船的设计,大多数战舰都是平底河船,虽然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水密隔舱设置,但是却没有横向肋骨结构,相对容易解体,不适于海上航行。

当时有人还发现:战舰残骸的碎片没有一块超过3米,大多数碎片都在10厘米到1米之间。他据此推测,蒙古战船可能采用了类似新安古船的一种「鱼鳞式」船壳结构形式。其船壳板之间不是平接,而是搭接的。这种结构在巨浪的拍击之下容易碎裂。

池田教授指出,通过研究这个距今约720年的残骸,可以让现代人了解当年中国的造船技术。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经明清两代后便已失传,如今只能从流传下来的图籍中寻找资料。通过研究船上物品,也可以让后世了解元代人民的生活习惯。


但有据对石锚石质的分析,认为大船造于泉州。


历史学家分析元日海战,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元军不善海战,不熟悉战区的水文气象条件,战船也多是经不得风浪的平底江船。虽然,人多船多,仍大败而归。


【宫地岳史迹公园树立“元寇记念之碑”】


鹰岛上的其他地方还有星罗棋布的历史遗迹,告诉人们元军的历史。日人在宫地岳史迹公园树立“元寇记念之碑”。


松浦市立鹰岛歴史民俗数据馆内,数据馆では、蒙古袭来の歴史を物语る海底から引き扬げた遗物を展示しており、県指定有形文化财の「管军総把印(かんぐんそうはいん)」(青铜印)や陶磁器类、青铜制饰金具等も见学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す。


日文资料称:在松浦市市立鹰島歷史民俗博物館内,展出從海底拾起的文物,講述了蒙古襲擊的歷史,以及縣名指定的有形文化財產的“管军总把印”(青銅印),还有陶瓷,青銅裝飾支架等。


日文资料称:為了更容易理解展品,日人用3D打印機复制了盔甲,矛盾,劍,劍的修復模型。很受前来参观的日本兒童歡迎,因為他们可以触摸这些模型。


【日本流传“蒙古再度袭来”谣言】


到了公元1419年某一天,日本对马岛的浅茅湾村民,发现西面海上出现两百多艘帆船,村民吓得四处逃窜。随后这支来历不明的船队登陆,烧毁岛上民房1939间,杀死村民114人,又掳走了21人。此后,船队又继续攻击整个对马岛,直到一个月后才撤军。这事情到了七月才传到京都,朝中传出:“蒙古已发向对马,两方死人数辈在之云云」的消息。后来,九州岛岛方面派人送来详细战况报告,载:“蒙古舟先阵五百余艘,押寄对马津。”从历史上可看,这批部队很大可能是朝鲜世宗(公元1397-1450年)为了捣毁倭寇的巢穴而出击。日本对元舰队来袭仍十分畏惧,为对马岛内的民众留下长期阴影,因而想象创造出所谓“蒙古再度袭来”是谣言。


公元1447年(明英宗时期),日本公卿万里小路时房还在日记《建内记》中写道:「近日蒙古袭来之由,有野说。」而当时,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已死去七十七年。


现代日本史学家清水克行表示,蒙古再度袭来的谣言,与日明朝贡贸易短暂中断有关。


来源:世界侨报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