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香港记者:老冠祥报导)唐昭宗李晔(867~904年)一生改了三次名字,原名叫李杰,登基时改名李敏,最后改名为李晔。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九位皇帝(888~904年在位),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
李晔攻书好文,尤重儒术,神气雄俊。初封寿王,领幽州大都督。文德元年(888年),在杨复恭拥立下即位。当时,大唐帝国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分崩离析。于是,唐昭宗尊礼大臣,励精图治,希望恢张旧业,号令天下。即位之始,制订出一套适应形势的统治方略,发动平定四川陈敬瑄与河东李克用的战争,最终消灭了田令孜,重挫了李克用。但是,中央禁军折损大半,国力兵员不足,坐视宣武节度使朱温实力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中原霸主,为唐朝灭亡埋下了祸根。
唐昭宗李晔,公元889 年~903 年在位。由于刚刚经历过黄巢起义,在位时,唐朝已呈飘摇之势。当时宦官得势与朝臣争权,唐昭宗在宦官和朝臣的交替劫持下离开都城,颠沛流离。潘镇割据使节度使势力更加强大,宣武(治所在今河南开封)节度使朱温便是其中最强大的两支势力之一。
此后,唐昭宗一直受制于宦官、李茂贞与朱温。天佑元年(904),为朱温所弑,时年三十八,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葬于和陵。
【唐昭宗死时年仅三十八】
据《旧唐书》记载:(天佑元年)八月壬辰朔。壬寅夜,朱温令左龙武统军朱友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枢密使蒋玄晖弑昭宗于椒殿。帝殂,年三十八,群臣上谥曰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天佑二年二月二十日,葬于和陵。今偃师市顾县镇曲家寨村南地域内,东距唐恭陵1.5公里,与之相比,墓冢规模形制较小。
【唐昭宗和陵墓冢夷作耕地】
唐昭宗和陵在曲家寨村南景山上。《唐书·地理志》上载:「缑氏有和陵,在太平山。本懊来山,天佑元年更名。」明弘治《偃师县志》上说:「唐昭宗陵在县南缑氏保。」唐昭宗李晔(公元867年~公元904年)是唐懿宗李漼(原名李温)的儿子,唐僖宗李儇的弟弟。文德元年至天复四年(公元888年~904年)在位。和陵占地面积3500多平方米。冢高约30米。和邻近的「恭陵」的形状极其相似,下部略呈四方形,上部为园形的大土丘。陵墓前的石刻群早已毁弃无遗,墓冢也在平地造田中被夷平作为耕地,但全冢旧址,尚依稀可辨。
唐昭宗的和陵位于洛阳偃师市顾县镇曲家寨村南地域内,东距唐恭陵1.5公里,与之相比,其墓冢规模形制较小,故当地群众称之谓「小冢」。1974年,村民为了扩大耕田,将其陵台夷为平地,陵前神道石刻多散失。地宫的盗洞。2011年,和陵被公布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有新立「唐昭宗和陵」碑】
唐和陵陵区没了地面遗迹,来此的游人自然稀少,或许唐昭宗喜欢这样清静的现状!唐和陵,从长安未央上三环进入连霍高速驶向偃师,出博物馆过伊河大桥直奔唐陵区,在泥泞的小路上向前行艰难地驶约几分钟,方见到一块高大上碑刻,碑首为赑屃盘龙,碑额天宫刻有「景山龙脉,千年帝陵」 碑身刻有 「唐昭宗和陵」,下施莲花方座,此碑立于2012年桂月(8月),通高约3.5米,宽约0.5米,碑与周围的环境相当不协调,因此碑之外唐和陵地面遗迹荡然无存,陵区相当悲催!……
【昭宗的皇后何氏】
何氏,东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唐昭宗李晔的皇后。唐僖宗干符三年(丙申,876年),何氏被分到唐僖宗的弟弟秦王李晔宫中为侍女。婉丽多姿的她因时常在李晔身边照料,很快就得到宠幸。不久,何氏生下李晔的长子德王李裕。何氏虽贵为淑妃,并没有享受到淑妃的仪威。但她却是真心爱护昭宗,所以不离左右的侍奉他,每天为其亲尝进奉的御膳。唐昭宗大顺三年(壬子,892年),何淑妃又为唐昭宗生下第九子李祚。后来,何淑妃又为唐昭宗生下一女,此女被封为平原公主。何氏为李晔生下了李裕还有李祚两个儿子,后来宫中发生叛乱,二人民间逃亡,之后朱全忠杀了昭宗,又将何皇后杀死,最终将何皇后还废为庶人,就这样这对乱世帝后终于结束了他们的一生。
【昭宗后人流落在四川成都新都区】
四川成都有一处新都区,新都区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成都市北部,距离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约20公里,是成都的八大卫星城之一、城北副中心,城区已与成都五城区、青白江区、广汉市连成一片,是成都重要的商贸集聚区及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2017年,被纳入成都中心城区。
新都博物馆位于新都镇桂湖中路89号,馆藏文物2000余件,其中包括国家一级文物37件、二级文物40件、三级文物397件。目前,展出文物近500余件,这些文物中有代表汉代最高雕塑水平的「东汉说唱俑」,「东汉说唱俑」是新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汉末三国时期的陶三轮车马,有反映汉代时期性文化的野合画像砖以及「画坛怪杰」陈子庄先生一生所作的最大的「桂湖红莲图」等等。
【新都区宝光寺有「三宝」】
成都市新都区的宝光寺,相传建于东汉时期,历经战火,几度重修,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环境清幽的佛教圣地之一。寺内保存了中国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收藏了三万多件珍贵文物。寺中「三宝」有舍利子、优昙花和贝叶经。
新都区有一处叫三河街道(镇)的地方,近15年里,经历了几次地名更替:从多年沿用的「三河乡」,到2002 年的「三河镇」,再到2004年的「三河街道」。三河当然还是那个三河。
【三河场是古蜀道通达成都最后驿站】
三河场也是古蜀道通达成都的最后驿站,并且是成都千年以来通向中原和中央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第一起点。春秋战国之前,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国,尚处在偏居一隅之中。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将金牛赠给蜀王,开金牛道,蜀灭于秦,而成都却凭借古老的金牛蜀道,将自己的经济文化迅速地融入到中原经济文化洪流之中,从此有了茶马互市,有了「扬一益二」的天府盛景。川陕路,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进出成都南来北往的客人,都会在三河场驿站休息,也就形成了古丝绸之路的文化。
北宋时候,三河这块地方是「沱江镇」(《元丰九域志》)。南场口外的马鞍河正流与马家碾河、唐家堰河三流合一,所以场镇得名「三河」。清代《成都府志》最早提到「三河场」。根据该书《李世杰北门修路记》一文的记载,因明末清初战乱,成都的道路年久失修,已不能满足工商业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需要。乾隆年间曾两度出任四川总督的李世杰(1716—1794年)倡导修建道路,率僚属捐出俸禄作为修路经费,开采附近山石铺砌路面,后来他转任江南总督后,后任也「继续铺砌至三河场」。民国初年,成都外北设立有天成乡,三河场归其管辖。我印象当中,天回镇有个大型农家乐叫「天成苑」,原来名称来源于此。
【新都区三河李氏祠堂藏族谱】
新都区三河地区,村里有一个李氏祠堂,还有一个叫做李方正的村民,手中有一本已经泛黄的族谱,而这部族谱,就记载着他们家与唐朝末代皇帝——唐昭帝李晔的莫大渊源。
三河是客家人聚居之地。在繁阳、山秀、碑石堰、五龙等村居住的李姓客家人,就是唐昭宗的后裔,有《李氏族谱》为据。总共有1000人之多。
【《李氏族谱》证明是昭宗后人】
《李氏族谱》里便详细记录着这一历史进程。这本1厘米左右厚的族谱,全部是用旧时的纸张,清朝光绪帝手写而成,处处可见泛黄印记。《李氏族谱》记载:「李氏遗传族谱……纨裤子弟李炳。生李渊,即唐高祖皇帝……即昭宗皇帝在位十七年,太宗传七代共二十君。共二百八十九年。至昭宗失天下,虽生十子,被难九子亡矣,惟有第三子奇公,迁于浙江绍兴……」
家住红牌楼的李佐,抱着自家的李氏族谱称,「我家这本族谱是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宗的儿子李奇的后人撰写,到我这一代是第37代,你只能算是旁系后裔。」
天回镇的李洪楷登门拜访,提着的塑料袋里也装着一本李氏族谱,「这是我从李家祠堂复印的族谱。」
【昭宗三子李奇逃隐于浙江务农】
两本族谱的序有相同的记载:「夫始祖李虎,生于陕西陇西上原郡之平昌县,娶邝氏而生二子。长子李炳,次子李焕。事后周有功,封为唐公炳,生一子李渊。渊生三子,长子李相民,次子李世民,三子李顺民。至唐哀宗被朱温弑杀,生十子避难九亡,唯三子李奇逃隐于浙江,种瓜为业……」
在李洪楷带来的族谱上倒是可以看出,成都的李姓人最近的源流「始祖德绳公生于康熙33年,长在广东,后迁移至成都府新都县南门外三河乡」。
【昭宗后人清代移居四川】
公元902年,节度使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三皇子李奇乘养病之机遁逃,先是藏匿于浙江绍兴宜兴县以种瓜为业,世代繁衍;到南宋末,其十四代孙李敏又迁至广东循州长乐县;清朝康熙中期,李敏的十二世孙荣生等兄弟又移居四川,定居于三河繁阳山一带。入川至今,李氏后裔已传七至十一代孙。
族谱还交代子孙如何到了广东,而后又在清初「湖广填四川」时发出分支迁到了四川新都一带。
在李氏祠堂里,里面都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祭器、神榜。新都一带上千人都是同宗同祖,都是唐朝皇帝李晔的后代。每年春分的时候,大家都到山秀村共同的祠堂里拜祭祖先。他们至今都还保留着清朝乾隆年间成都当地官员赠送的「以德善人」、「化导维风」的牌匾。
三河区域传统的农业已经基本消失,20年间,城市化浪潮很快把三河席卷。只大剩下一条正街,现在老房子完全消失了,唯有街道大致的格局还保留着。占据了半边老街的「锦门」,自称「南丝绸之路起点景区」。
据《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的作者孙晓芬,在其著作中注明了该枝李氏家族从广东迁徙到四川的源流:「四弟兄于康熙三十九年‘启程追川’……孙晓芬对新都三河镇山秀村《李氏族谱》这样写道:「该谱以陇西李氏为始祖,以唐昭宗为其高贵的皇帝……按此计算,持谱人李毓水应为唐昭宗的三十三代孙……」
【李晔的后代分布多处】
持谱人李义让称,经过他对李氏族谱的研究分析,发现这里的繁阳村、五龙村和山秀村一样,有大量的李氏宗族后代,加起来有1000人之多;此外,在龙泉驿、青白江、都江堰、彭州、广汉等地也有李晔的后代。
在湖南,望城居民李克明、李自恒两兄弟在整理其叔叔李玉兴旧柜时,无意间发现一套刻印于200多年前嘉庆年间的《尖山李氏宗谱》。专家介绍,据可靠资料证实,尖山李氏来自江西湖茫,而湖茫李氏出自李唐皇室。
64岁的退休教师李克明说,「之前对尖山李氏的历史不太了解,这次发现的宗谱,让我对家族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这套祖上传下来的线装家谱,共23册,纸张泛黄几近破烂,但字迹清晰可辨。这套《尖山李氏宗谱》完成于嘉庆八年(1803年)七月,详细记叙了尖山李氏的发源、迁徙,分布等方面的信息。尖山李氏始祖荣公(李定昌),系「唐高祖皇帝三十二传苗裔也,原籍陇西」,明洪武三年(1370年)出生于江西乐安县药师冲,始迁湖南浏阳,后迁长沙河西竹子冲(现望城金山桥街道)。竹子冲面临尖山,故称尖山李氏。
【李姓家谱种类繁多】
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
李姓,中原姓氏之一,世界第一大姓。中国人口9500万,全球人口总规模超过1.2亿。在中国,湖南、四川、重庆是第一大姓,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