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恐龙的新发现

2019-02-11
本报驻香港记者:老冠祥


(本报驻香港记者:老冠祥报导)过去,人类对恐龙的形象多来自电影「侏罗纪公园」或书本,但随着愈来愈多的考古发现,人类的恐龙的各个部位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发现正在孵化恐龙蛋时雌性恐龙】


2012年,据国外媒体报道,考古学家最近在蒙古戈壁沙漠的红色砂岩挖掘出了「恐龙妈妈」:在巢中正在孵化恐龙蛋瞬间死亡的雌性恐龙。同时这项研究为证明恐龙有更长寿命和更好的适应能力提供了新的证据。


新发现的恐龙化石标本是一个窃蛋龙(Oviraptor),被称为“MPC-D 107/15”,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个正在孵蛋的恐龙。更确切地说,它属于称为Nemegtomaia barsboldi的新窃蛋龙种,这种像鸵鸟一样的兽脚类恐龙生活在蒙古的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晚期。据研究人员介绍,这个带羽毛的动物遗骸化石表明,它显然是突然死亡,也许是遭遇了沙尘暴。据推测,大约7000万年前,它坐在一窝蛋上突然死亡。古生物学家费德里科·凡提(Federico Fanti)和菲利普·柯里(Philip Currie)说:「该动物把它的脚放在一个恐龙蛋环的中心,身体两侧的臂膀折叠在蛋环的顶部。」


【发现恐龙胚胎化石】


2015年06月,「早期恐龙与其古生物环境整体性研究」计划主持人的台湾中央大学光电研究所及生命科学研究所合聘教授张荣森,共同参与了国际恐龙胚胎化石研究,并将最新奈米光学技术导入生物考古学中,不仅开启「恐龙胚胎学」新学门,其研究成果还荣登《Nature》杂志封面。


张荣森说:侏罗纪公园能再现吗?早期恐龙与其古生物环境整体性研究计划给了部分答案,侏罗纪公园再现不是由琥珀中蚊虫的恐龙血,而可能是出于此计划发现的世界最早恐龙胚胎化石中的有机体!


【恐龙演化成会飞的鸟?】


曾为「地球霸主」的恐龙被认为是鸟类的祖先,但仍欠缺证明。大陆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9日研究指出,恐龙起初的羽毛为了取暖或防卫,能够短暂飞行,并不具备现今鸟类的完美飞行能力,但经过繁琐的演化后,不善飞行的恐龙演化成了会飞的鸟。


南古所博士泮燕红、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院士周忠和、临沂大学教授郑晓廷,以及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史怀哲(Mary Schweitzer)及其团队成员,共同发布论文《羽毛分子演化的化石直接证据》,2019年01月,29日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线,为原始鸟类的羽毛演化,提供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即是具有毛状衍生物和羽毛的恐龙,可能是兽脚类恐龙,甚至是整个恐龙界普遍的特征。虽然有羽毛恐龙的化石仅发现于少数地区,但当时可能全球都出现有羽毛恐龙。目前只找到少量有羽毛痕迹的恐龙,一个原因是在化石化的过程中,皮肤与羽毛等皮肤衍生物部分较难被保留;另一个原因是研究方法仍不完善,未来随着新方法出现,可能将重新发现恐龙羽毛痕迹。


【南方食火鸡是恐龙的表亲】


2019年01月,最近科学社群流传一张照片,要大家猜测那是什么动物。照片显示了巨大的爪子与鳞片状的脚,还使摄影师的手相形见绌,乍看很像是恐龙,而且还是电影侏罗纪公园当中,声名大噪的迅猛龙(伶盗龙)。正确答案是,那是一只南方食火鸡(Southern Cassowaries)也叫南方鹤鸵)的脚,这当中必有深意。


生活科学(Live Science)报导,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博士候选人,古生物学家莎拉戴维丝(Sarah Davis)于1月15日的推特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强调现存的鸟类,其实与灭绝的恐龙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血缘上可以比拟成表兄弟,她在贴出照片时,还附上一段注解「鸟类就是恐龙」(birds are dinosaurs)。


食火鸡虽然是素食者,但是牠们可凶悍了,很少有鸟类像食火鸡一样,强烈的有效地传达「别惹我」的态度,如果惹到牠们不高兴,会毫不犹豫地踢击,强力的腿以及巨大的脚爪有着极强的杀伤力,是公认「世界上最危险鸟类」第一名。


事实上,食火鸡不只脚爪很类似迅猛龙,就连体型也是,真正的迅猛龙没有电影那么高大,两个物种最大的差别可能只在嘴巴,恐龙有牙齿,而食火鸡演化成无牙的喙嘴。


戴维丝说,她所属的研究团队研究几种不会飞的大型鸟类,比如鸵鸟、鸸鹋与食火鸡,与其他会飞的鸟类相比,这些不飞的大鸟们,都有强而有力的双腿,这样不同的进化途径,很可能保留了恐龙时期的腿部肌肉结构。


【发现恐龙的身体组织】


国际上的一个考古组织在一块琥珀里发现了一段6厘米的恐龙尾巴,这是第一次在琥珀里发现恐龙的身体组织。


【雷克斯暴龙更可能是长了满身鳞片】


2017年,BBC报导,化石证据显示,虽然远古恐龙多长有羽毛,但雷克斯暴龙(Tyrannosaurus rex; T. rex)更可能是长了满身鳞片。


研究人员说,这体型庞大的捕食者长有跟现代爬虫类动物相差无几的鳞片,而非羽毛或细毛。


他们提出,恐龙在进化过程中放弃了羽毛,因为其体型发展至如此巨大后,已再没有需要絶缘保温。


【恐龙化石中的软组织】


最近考古学家发现恐龙化石中仍存有软组织, 他们虽惊讶, 但不会去想若是数百万年的话怎会有软组织仍存呢? 最简单的推论就是年份没有数百万年, 他们不会这样想的, 只想怎会数百万年仍留着有软组织。


【恐龙的脑组织】


10年前英国南部海滩发现的一块「普通」褐色卵石现被证实是恐龙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分析恐龙大脑结构。目前,英国古生物学家发现这块卵石实际是罕见的恐龙头骨软组织化石,这种恐龙曾生活在1.3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


该恐龙化石是化石猎人杰米-赫斯库克斯(Jamie Hiscocks)在英国苏塞克斯郡贝克斯希尔地区发现的,是迄今首例恐龙大脑组织化石样本。


另一块于 2004 年被英国业余化石收藏家在英国发现的化石,化石石约10cm X 5 cm 大,似乎是由恐龙头骨构成。最令人惊奇的是,化石表面竟保存到有一层脑部软组织。由于该层组织相当薄,而且样本周边亦有类似微丝血管的结构,所以科学家推测是用作保护大脑的「脑膜」。由此估计,恐龙的大脑可能比以往认为的还要大。另外,研究人员亦以 X-光扫描该化石,制作 3D 模型。3D 模型可让他们了解化石内部结构。


发现化石的地点地质年龄为 1.33 亿年,从其大小判断,科学家认为化石是属于活跃于 1.25 亿年前禽龙的近亲。


【恐龙出生有牙齿】


2016年 12月,据BBC报导,中国的首都师范大学主导的研究发现,生活在1.5亿年前的难逃泥潭龙,刚孵化的时候有牙齿。


研究人员在《当今生物》专业期刊发表的报告中说,但是随着幼龙的成长,可能也就从肉食转变成草食,而方便食肉的牙齿也就换成了易于食用植物的喙。


这在其他的爬虫类或者是恐龙研究中都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一直到大约10年前,难逃泥潭龙化石在新疆的五彩湾出土。


2013年,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研究生最新考古发现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食肉类恐龙,它是地球上真正的霸主,其身高有双层巴士那么高,锋利的牙齿有香蕉一般大小,这种新物种恐龙生活在0.95亿年前的撒哈拉平原。


据了解,在挖掘这具恐龙骨骼时,考古学家还在骨骼残骸旁近同时发生另外两个大型食肉恐龙骨骼,很可能这三只恐龙是在共同寻找食物或者互相厮杀。对于这三具巨型恐龙骨骼的发现,考古专家吃惊不已,他们称这就像是真实版的「侏罗纪公园」,并意识到需要对恐龙的行为习性进行重新认识。


目前,这种新物种恐龙被命名为“Carcharodontosaurus iguidensis”,是由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研究生史蒂夫布鲁萨特发现的。


史蒂夫指出,考古研究中共发现大约10颗牙齿,每颗都有8英寸长,还有颈部、头骨和颚骨的部分骨骼。这种新物种恐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性恐龙,它的身高可达到60英尺,体重可达到9吨。


【恐龙皮肤和鳞片】


2017年,加拿大古生物学家发现了有史以来保存最完好的恐龙化石之一,就连皮肤和鳞片都栩栩如生


这件1.1亿年前的化石,是结节龙的一个新物种。结节龙是一种草食性恐龙,非常强壮,有着装甲一般坚硬的皮肤,重量可达1.3吨。2011年,这件化石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森科尔千禧矿场被发现。目前被收藏于加拿大皇家泰瑞尔博物馆。


森科尔千禧矿场所在地在远古时期是一片内陆海,所以有很多的水生爬行动物遗骸,比如蛇颈龙。这是该地区第一次出土陆栖恐龙化石。「发现被冲进大海深处的背甲龙遗骸,这非常令人意外。」皇家泰瑞尔博物馆恐龙馆馆长唐纳德·亨德森(Donald Henderson)说,「更令人意外的是,它保存得非常完好。」


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了白垩纪晚世恐龙皮肤纹理的印痕化石。印痕留下的时间刚好是在恐龙灭绝前。


当时研究人员正在巴塞罗那附近对Vallcebre村进行地质调查,探索白垩纪晚世岩石沉积物(年龄约6600万岁)的起源。他们认为化石是恐龙躺到泥巴上形成的,该地点在当时是一处泥泞的河岸。后来印痕被沙子所覆盖,沙子变成了砂岩,将恐龙的皮肤纹理像浮雕一样保留了下来。


研究员Victor Fondevilla说道,“这是欧洲现有的该时期唯一的恐龙皮肤印痕化石,也是全世界离大灭绝时期最近的化石样本。恐龙皮肤印痕化石非常少见,之前只在美国和亚洲出现过。在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和阿斯图里亚斯也发现了这种化石,但它们属于年代更久远的时期。”


【鸭嘴龙皮肤颜色】


鸭嘴龙是一种来自晚白垩世时期(1亿至6千5百万年前)的鸭嘴龙,在阿尔伯塔省大草原附近的河床附近被发现。


里贾纳大学物理学家Mauricio Barbi正在检查一个罕见的鸭嘴龙皮肤样本。这是有史以来唯一保存完好的恐龙皮肤样本之一正在加拿大光源(CLS)同步加速器上进行测试,以确定皮肤颜色并解释为什么化石标本在7000万年后保持完整。


【恐龙血管】


2015年12月,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古生物学家证实一具8000万年前恐龙化石中细长结构实际上是真实的恐龙血管。


远古恐龙血管发现于加拿大短冠龙腿骨化石中,这种体长9米的恐龙通常生活在美国蒙大纳州。研究人员将这具鸭嘴龙化石中发现的软蛋白质样本,与具有类似鸭嘴龙特征的现代鸟类蛋白质来源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能够排除这种蛋白质遭受外界污染。


研究负责人、分子古生物学家蒂姆-克莱兰德(Tim Cleland)在北卡罗来纳州大学当大学生时,曾使用高分辨率质谱法无意间发现这一恐龙组织,他发现肌球蛋白(存在于血管壁的一种蛋白质)之后,便推理认为该组织是远古血管团。


【恐龙血的残余】


据utube播放台湾「民视新闻台」2015年6月15日一则新闻片段称,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科学家,利用新方法检测博物馆馆藏的恐龙化石,发现能够从中找到恐龙的血液细胞遗骸。初步分析结果显示恐龙的确应该是像鸟类一样的温血动物,而且这种新方法很可能让科学家在其他恐龙化石也找到恐龙血的残余。


【发现吸食恐龙血的史前扁虱】


在缅甸出土的一批约1亿年前的琥珀中,科学家们发现了非比寻常的一幕:5只吸食恐龙血的史前扁虱(Ticks)。


和藏身于人体或动物的毛发间、以吸血为生的现代扁虱一样,史前的扁虱同样也会躲在宿主身上吸血。


在这五只扁虱当中,一只紧紧的抓住恐龙的羽毛,另一只则是在吸饱了血以后身体膨胀起来。


【发现有羽毛的恐龙尾部】


据美国《纽约时报》2016年12月14日报导,大多数古生物学家都是从地下挖掘史前遗骨,邢立达却在缅甸的琥珀市场上寻找着化石的踪迹。2015年,他有了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看似像一块金色玻璃的东西里封存着一段有羽毛的恐龙尾部。


除了原始羽毛,这块9900万年前的琥珀还将软组织和8节完整的椎骨保存了下来。尾骨显示该标本来自一只恐龙,而非史前鸟类,还让研究者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羽毛的演化


「这是首次在琥珀中发现恐龙的骨骼物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的古生物学家邢立达在电子邮件中表示。周二,他和同事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期刊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发现传说中的「中国龙」】


2015年01月30日,古生物学家在中国綦江发现一种新的长颈恐龙化石,考古学家说,这种动物酷似神话传说中的「中国龙」。


这个恐龙的骨架是2006年,一群中国重庆市綦江的农民在挖掘鱼塘的时候发现的,当地农民认为这很像神话传说中的中国龙的骨头,因此考古学家把它称为「綦江龙」。


「綦江龙」身长50英尺,很可能生活在1.6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


参与这项研究的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邢立达(Lida Xing)说:「我们发现这条龙的巨大椎骨、颅骨和尾巴,但是找不到它的手或脚的骨头,所以当地人说,这样长长的身体看起来是中国古代故事中的龙。」


【发现蛇吃恐龙的第一个证据】


科学家发现了一块距今6700万年的蛇化石,当时,这条古蛇就盘绕在一些恐龙蛋以及一个恐龙幼仔周围。这是有关蛇吃恐龙的第一个证据。美国芝加哥大学古生物学家保罗·塞莱诺表示:「这是一项惊人发现,类似这样的发现一生之中可能只有一次。」


印度地质调查局地质学家德哈纳杰·莫哈贝在印度西北部村落德霍里·邓格里露出地表的石灰石中发现了这块古蛇与恐龙蛋同时出现的化石。他当时认为,现场发现的所有骨头均属于刚刚孵化的恐龙幼仔。。研究小组随后表示,他们实际上发现了一条蛇盘绕在一枚破裂的恐龙蛋周围,附近还有一只恐龙幼仔以及另外两枚恐龙蛋。研究发现刊登在2001年3月1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




来源:世界侨报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