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桥之城
人事部 黄永华
礼顿道上的“奥运桥”。(图片来源:香港文汇报)
在香港工作生活多年之后,我慢慢发现,香港除了有美食天堂、国际都会的美誉外,还配得上另一称号——“天桥之城”。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进入视野的除了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还有那一座座合纵连横的“空中栈道”。
行人天桥与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人曾经说过,如果你生活在香港,只要上街至少会走过一座天桥。这一说法一点也不夸张。香港可能是世界上天桥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路政署的资料,香港第一座天桥是依山而建的宝云道天桥,自此之后,香港的天桥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小街道。截至2017年底,香港共有行人天桥832座,而且这一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对于香港这样一个地少人多、楼宇密集、路网稠密、人流车流量大、生活节奏快速的现代化大都市来说,天桥无疑是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既可充分利用空间构建人车分流的立体式交通网络,有效提高行车速度和城市的整体效率,又能使行人横过马路更加便捷和安全,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香港的天桥充分体现了城市规划者因地制宜解决交通问题的智慧。
香港的天桥是这个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果细心观察,每个人总能说出几座富有特色的天桥。从北角乘坐叮叮车沿英皇道一路向东,可以看到一座座风格相似的天桥,桥身是统一的白色钢架结构,辅以红色系的栏杆,朴实无华,与电车站完美结合,应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之手且建于同一年代。礼顿道上有一座普通的天桥,五组台阶和栏杆漆上代表奥运五环红、黄、蓝、绿、黑五种颜色,每一组台阶立面自下而上依次记录了自1896年夏季奥运会诞生以来至2016年每一届的举办城市,称之为“奥运天桥”再适合不过。若有机会走过这天桥,可以放慢脚步,细数现代奥运会走过的百年历程,回顾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香港马术比赛成功举办的盛况。铜锣湾怡和街电车道上的粉红色圆形天桥,造型和颜色都突破了人们对天桥的一般印象,在天桥大家族中独树一帜,令人印象深刻。位于湾仔的大佛口天桥,50根立柱张贴了50幅画,生动描绘湾仔区过去、现在有代表性的人物、行业和景色,充满了文化气息,承载着湾仔居民的集体记忆,可称之为“画廊天桥”……这些各具特色的天桥已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热点。
香港天桥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的系统性,这也是我为何将香港称之为“天桥之城”的原因。香港的天桥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存在,而是一个互连互通、四通八达的体系,把一众商业中心、写字楼、政府大楼、地铁站、轮渡码头、公共交通交汇处有机地连接起来。在香港岛就有中环、金钟、湾仔三个比较庞大的天桥系统,绵延数百甚至上千米,令人叹为观止。从上环西港城的行人天桥出发,向东穿过信德中心可到达国际金融中心一期,再向南可经恒生银行大厦,与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梯系统连接,直至半山的干德道;如果穿过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向北可抵达中环公共码头,向南可与置地广场、遮打大厦、历山大厦等知名商厦连通。一个天桥系统巧妙地将半山居民区、山脚的金融商业区、海滨休闲区和公共码头有机地串联起来。每当走在这一些天桥上,我都不得不叹服设计者的智慧。
香港能有今天如此发达和便捷的行人天桥系统,一方面得益于政府部门的科学规划,另一方面有赖于各大商业机构的积极参与,堪称典范。政府部门负责规划建造行人天桥的主干,各大商业机构积极参与其中,出让一定的公共空间作为连接天桥的通道,并建造支线与主干连接起来,让天桥系统不断延伸、生长。商业机构参与天桥建设既是为了履行社会责任,也是看中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天桥把人流客流源源不断地引入到商场,成为带旺店铺生意的重要资源。对于普通市民和打工一族来说,天桥是通往目的地最便捷的通道,既可免受日晒雨淋之苦,穿过大厦时还能免费叹冷气,不亦乐乎。对于游客来说,天桥既是一条旅游路线,也是一条购物路线。走在靠近海滨的桥廊,可饱览维港两岸的美景;穿行于互相连通的大型商厦,可享受购物天堂的便利;沿着半山自动扶手电梯拾级而上,可以细品香港的历史与韵味,给游客的香港之旅带来独特的体验。
香港的天桥还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很多天桥在设计建设之初就考虑到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建造了扶手电梯和升降电梯,或设计了比较平缓的斜坡,让行动不便或有特殊需要人士使用起来更加便利。这些细节体现了设计者和城市管理者的匠心、爱心,让人处处感受到香港是一个充满关爱、富有人情味的社会。每次走过天桥看到这些贴心的设计,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或许是很多外来游客和新来港人士爱上香港的一个原因吧。